
記者吳鳳媖/台北報導
亞洲最盛大的生態影展—第10屆日本野生生物電影節,日前於日本富山縣閉幕,林務局選派參展的「九九蜂鷹」影片,在全部參展的53個國家,共359影片中脫穎而出,獲頒最佳動物行為獎(Best Animal Behavior Award),讓臺灣的聲名在國際上再添一筆佳音。
林務局表示,「九九蜂鷹」影片是民國93年起委託台灣猛禽研究會進行「台灣中部地區蜂鷹對棲地及食物資源之利用研究」計畫,在該局建立東方蜂鷹初步生態基礎後,再執行的影片拍攝工作,由中央研究院劉小如博士領軍,歷經三年完成本片。影片記錄原以為是從北方西伯利亞、中國東北、日本,過境臺灣,一直往南到印度、東南亞,然而拍攝發現臺灣也有一群「東方蜂鷹」(Honey Buzzards)留鳥的故事。
林務局說明,東方蜂鷹為臺灣重要遷移性猛禽之一,遷移數量僅次於赤腹鷹及灰面鵟鷹(灰面鷲)。因羽色形態多樣化,有「千面食蜂鳥」之雅號。東方蜂鷹為野生動物保育法公告的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也是華盛頓公約(CITES)附錄二物種,跟其他猛禽多以肉類為主食不同,蜂鷹是以蜂類之幼蟲、蛹與成蟲為主食而名之。在諸多遷移性鳥種中,臺灣的東方蜂鷹同時有留鳥與候鳥族群。
「九九蜂鷹」影片由專長鳥類攝影記錄獲獎無數的自然生態導演梁皆得及台灣猛禽研究會野鳥生態攝影大師李偉傑主導,翔實記錄東方蜂鷹求偶、築巢、孵育、育幼過程,更記錄到鷹群發揮團隊精神,利用俯衝的速度及反覆衝撞的力量破壞虎頭蜂巢結構,合力攻下虎頭蜂巢,共同享用巢內蜂蛹的精采畫面,非常難得。為了拍攝本紀錄片,拍攝團隊得在山區四處找尋虎頭蜂窩,找到蜂窩後,還必須在附近架設圍網每天巡邏,除忍受蚊蟲叮咬,更須預防虎頭蜂不定時的出沒。有一次團隊到山上拍攝虎頭蜂,途中蜂窩突然落下來,數以千計的的黑尾虎頭蜂瞬間湧出,當時距離最近的團體成員梁皆得,當天雖然穿了三件厚重衣服,還是被螫了十三針,可見拍攝中的危險。
林務局強調,東方蜂鷹團隊取得食物共享的合作精神值得大家學習;而蜂鷹會造訪養蜂場,以蜂農刮除蜂箱並棄置蜂場內的贅巢為食,蜂農也能和這些意外的訪客和平共處,拉近人與鷹之間的距離,更是生物多樣性保育中「人與自然資源」相互依存之生活、生產、生態的典範,也展現出人與大自然環境及環境中所有的生物是整體共存、共榮的。林務局將秉持對猛禽研究之重視,也期望國人對於猛禽之研究與保育工作持續給予關注與支持,讓臺灣豐富的生命力能長續不斷記錄,讓全體國民體驗臺灣豐沛多樣的生態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