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一/將於十月播種的石梯坪水梯田)記者吳鳳媖/台北報導
當稻浪與海浪共舞,這樣全台獨一無二的美麗景象,在睽違了東海岸二十幾年後的今天,終於重現在花蓮縣豐濱鄉的石梯坪!在林務局的輔導下,豐濱鄉石梯坪於去年十月開始著手進行「重要農業溼地生態保存與復育計畫」,經鄉內部落族人共同努力,於今年一月成功引水灌溉荒廢多年的農地,並於四月間小規模的成功試種高雄139號稻作品種,取名為"海稻米",從此開啟了水田與海岸生態共生,盈造當地更豐富的生物多樣性!
沿著東海岸公路往南行,放眼兩旁一片片被雜草覆蓋的小山坡地,若不是久居當地的居民還存有記憶,實在很難令人想像這沿路層層的山坡地在20多年前曾是金波耀眼的水梯田!位於花東海岸稍有腹地之處的豐濱鄉,幾乎都是層疊的古老水梯田,稻浪與海浪共舞的壯闊畫面讓東海岸的臨海梯田成為台灣唯一獨特的人文地景,但由於水路年久失修,東海岸的梯田也大都已陸化消失。
(圖二/舒米‧如妮與海稻米種子)「港口正在迎接久違廿多年的大事,就是把百餘年前祖先開闢的石梯坪水梯田重新找回來!」從小在港口部落長大的舒米‧如妮難掩興奮。本身是行動與裝置藝術工作者的舒米,長期在東海岸推動環境藝術,也一直希望找回部落原有的水梯田溼地生態與農耕文化。
在舒米的穿針引線,並與族人多次研議商討後,港口部落與林務局及縣政府合作修復水圳,終於在今年一月引水復耕面積廣達12公頃的石梯坪水梯田。石梯坪水梯田的復耕,不但復育了地方僅有的大葉田香及輪繖草等溼地生態植物,也傳承了部落的藝術文化,如:傳統手工的達魯岸及佇立在田野間的木雕藝術等農村特色一一呈現,成為當地生態藝術地景聚落。
(圖三/部落藝術家與其木雕工藝作品)林務局與當地部落居民合作復育的石梯坪水梯田,不僅讓部落窺見了未來的轉機,也讓原民文化的傳承燃起新契機!為了讓生態、藝術和原民工藝融合成東海岸的新地景,盛產藝術家的港口部落邀請了19位在地與其他國內、外藝術家,從九月八日至廿二日,在石梯坪水梯田進行音樂、行動與裝置等多種形式的環境藝術創作,成果將在九月廿三日下午三時發表;當天與廿四日晚上還各有一場「水梯田溼地生態音樂會」,將以人文與生態共存共榮的精神,讓原住民表演團體和歌手在梯田上與自然對話,這也是國內首次將水梯田生態環境與藝術創作展演相結合的嘗試,民眾可上「米粑流」部落格(網址:http://cepoorip.blogspot.com/)瀏覽相關訊息。
(圖四/部落表演藝術家的田野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