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偉大工程巡禮:倫敦奧運主場館-工人確認56個液壓千斤頂位置)【WoWoNews】2012年奧運主辦城倫敦,打造出史上第一座可拆卸的奧運主場館─倫敦碗。這座圓形運動場在奧運期間可容納八萬人,並在競賽後可縮小為兩萬五千人的運動場。基於可拆卸場館的概念,奠定倫敦以生態環保申奧的基礎,但是極端革新的工程設計,四年來熬過現代史上最大的金融危機,地球氣候異常等現實帶來艱鉅的挑戰,共五千多名工作人員參與,耗資四億八千六百萬英鎊(約228億台幣)的倫敦奧運主場館,在奧運登場前夕搶先在國家地理頻道問世,正式公諸世人眼前。
歷史上的奧運主場館一向越大越好,但是大型運動場多半養護成本太高。首席建築師羅德謝爾德(Rod Sheard)說過,「大家都說(倫敦碗設計)“真是天才”,是個了不起的點子,但即使天才也得面對現實。」但是倫敦碗並非一路順遂,施工期間全球經濟陷入蕭條,私人投資者臨時收手,政府被迫紓困。相較於得標的價格,場館估計的興建成本一度追加到將近兩倍,高達五億兩千五百萬英鎊(約246億台幣)。加上2010年1月英國遭遇30年來最冷的冬天,大地冰封延宕了工地進度,刻不容緩的完工壓力落在建築團隊身上,羅德謝爾德說「這是一項奧運級任務,一場倫敦輸不起的比賽。」
(圖/偉大工程巡禮:倫敦奧運主場館-施工一年後的環場工地圖)首席工程師保羅威斯柏里說「這座場館很類似巨型模型玩具(Meccano),把鋼構件用螺栓組裝而成,因此可以旋開螺栓,放回玩具盒裡。」打造場館過程中,最大的施工作業就是屋頂組裝,別於一般運動場,屋頂和場館互相銜接,倫敦碗的屋頂結構必須獨立自行支撐,施工單位運用搭橋樑的方式,利用螺栓和鋼纜將桁架組件環環相扣,花上五天一體成形共重450噸的屋頂。不過,這塊屋頂除了必須支撐自身的重量,還要支撐14座距離地面60公尺的巨大燈光塔,每座燈光塔可射出七萬瓦特的光,屆時共五百多盞泛光燈,照得整座賽場燈火通明,無論屋頂的提升作業與燈塔的吊舉工程在在考驗施工單位的實力。
(圖/偉大工程巡禮:倫敦奧運主場館-第二燈光架吊舉平面作業)倫敦碗位於泰晤士河以北,東倫敦的核心地帶占地2.5平方公里的廢棄荒原,本體地基深入地面下2、30公尺,初期開挖時工程團隊小心翼翼,擔心尚有二次大戰的空襲未爆彈遺留。整個下陷的建築本身作為主場館的永久設施,其上部分的結構將由112根黑色鋼製斜支柱,支撐地平面上方的五萬五千個座位,共十二萬六千枚螺栓,成為奧運史上最密集的主場館。加上三邊面臨利河(River Lea)的支流,原先中央土地面積太小無法興建典型六萬人的場館,設計團隊突發奇想將餐飲設施抽離,去掉環繞運動場的圍牆,省略看台包廂跟貴賓席,盡量讓觀眾坐的密集,助於臨場的觀賽經驗。
(圖/偉大工程巡禮:倫敦奧運主場館-鳥瞰施工現場)從動工迄今挖了11公里的排水系統,鋪了338公尺的電纜,安裝了八萬名觀眾的座椅。內部的成績也不遑多讓,鋪了12公里長的通風管,安裝了700個房間和1387間廁所,同時在比賽場地上動用了360多捲草皮也是主場館團隊指標性的里程碑。首度作為田賽的運動戰場遠在四百公里外栽植,每捲草皮一經收割就在24小時內運到工地,九千多平方公尺的比賽草皮,每塊必須接得天衣無縫,若是賽場兩端高度相差超過五公釐,重要的標槍和鉛球比賽的結果就不算數。可見倫敦碗的每一處細節都在創下驚人的歷史,《偉大工程巡禮: 倫敦奧運主場館》將在7月22日周日晚間10點在國家地理頻道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