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圖/《該死的中產階級》Borgman描述一群謎樣的流浪漢,以各種天馬行空的高招,完美入侵、顛覆看似溫良恭儉讓的中產家庭)
【WoWoNews】多達12部代表角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作品,將在本屆金馬影展一睹為快。包括荷蘭的《該死的中產階級》、喬治亞共和國的《初綻的青春》、沙烏地阿拉伯的《腳踏車大作戰》、比利時的《愛的餘燼》、加拿大的《我唱我想愛》、巴勒斯坦的《奧瑪的抉擇》、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的《三不管人生》、伊朗的《咎愛》,以及同時入圍金馬獎的新加坡片《爸媽不在家》、中國的《1942》、香港的《一代宗師》、台灣的《失魂》,也都會在影展放映。
《該死的中產階級》(Borgman)描述一群謎樣的流浪漢,以各種天馬行空的高招,完美入侵、顛覆看似溫良恭儉讓的中產家庭。其中把人當盆栽「種」到海底的棄屍場面,令人頭皮發麻又拍案叫絕。鬼才導演亞歷斯馮華麥丹(Alex Van Warmerdam)早從1987年起就獲得金馬影展重視,無論《阿寶》、《服務生之死》、《該死的艾瑪》,獨特的黑色幽默風靡不少影迷。
《初綻的青春》(In Bloom)是根據導演娜娜雅夫蒂米舒維莉(Nana Ekvtimishvili
)自身回憶改編,從身處在大時代的兩名年輕女孩出發,交織多條故事,重新梳理建構「後蘇聯時期」新興小國的歷史記憶。小女主角自然真誠的演技,忠實呈現出充滿暴戾之氣的社會環境對青少年成長若有似無的影響,榮獲2013柏林影展人道精神獎。
海法阿爾曼蘇爾(Haifaa Al Mansour)是沙烏地阿拉伯第一位女導演,首部劇情長片《腳踏車大作戰》(Wadjda)在威尼斯影展備受關注。影片從一個10歲女孩夢想得到一輛腳踏車出發,延伸出對沙國社會階級、男女地位差異的探討,可愛又大膽。本片是首部於沙國取景拍攝的電影,卻未能在當地上映,因為全國已經沒有一間電影院。
感人落淚的《愛的餘燼》(The Broken Circle Breakdown)獲得2013柏林影展電影大觀單元觀眾票選獎,故事環繞在女刺青師與鄉村樂手無垠的愛情與人生。改編自本片男主角尤漢赫爾汀柏(Johan Heldenbergh)創作的舞台劇,以刺青和藍草音樂妙擬各自迥異的人生信仰,卻因為炙熱的愛而黏合難捨,直到兩人的女兒罹患癌症,截然不同的偏執控訴,使得命運再次龐然轉動,駛向未知的道路,被公認為超強催淚彈。
《我唱我想愛》(Gabrielle)描寫一群由罕見疾病患者組成的合唱團努力練歌的同時,愛情也悄然降臨,但他們要如何在這個社會體系中爭取到最平凡的幸福權力呢?本片由專業演員和心智障礙人士共同合作演出,《烈火焚身》女主角梅麗莎德索慕普琳(Mélissa Désormeaux-Poulin)與素人演員有多場催人熱淚的好戲。
以巴衝突不僅造成心靈的隔閡,也築起一道實體的高牆,《奧瑪的抉擇》(Omar)描述奧瑪自幼就與「另一端」的居民建立友情、愛情,甚至參加解放活動,直到有一天他被逮捕,在義氣、愛情、人身安全與國族情仇之間,應該如何抉擇?本片精準傳遞國族紛爭下,地方庶民在認同與情感上被迫產生的割裂和矛盾,一班年輕演員好看又出色,在坎城廣受好評,奪得「一種注目」單元評審團獎。
新加坡導演陳哲藝的《爸媽不在家》(Ilo Ilo)在坎城影展一鳴驚人奪下金攝影獎,又風光獲得本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新導演、男配角、女配角、新演員、原著劇本等6項提名。陳哲藝以幼時和菲傭之間的感人關係為題材,不僅寫情細膩,對社會經濟、親子關係、校園教育的觀察,含蓄而有技巧,堪稱今年國際影壇最令人欣喜的新銳之一。
本屆金馬影展焦點影人阿斯哈法哈蒂(Asghar Farhadi)勇奪坎城影后的《咎愛》(The Past);波士尼亞名導、奧斯卡得主丹尼斯塔諾維奇(Danis Tanović)奪得柏林影展評審團大獎及最佳男主角的《三不管人生》(An Episode in the Life of an Iron Picker),同樣不容小覷。對馮小剛的《1942》(Back to 1942)、王家衛的《一代宗師》(The Grandmaster)與鍾孟宏的《失魂》(Soul)而言,都是相當強勁的對手。
另外,金馬影展也邀得多部在各大影展獲獎連連的佳片來台,以饕影迷。例如:獲得柏林影展藝術貢獻(攝影)獎的《青春殘酷練習曲》、盧卡諾影展最佳女主角及天主教人道精神獎的《她和她的小鬼們》、坎城影展一種注目單元整體演出獎的《我要去美國》、柏林影展最佳導演獎的《無路用之王》以及日舞影展演員特別獎的《戀夏進行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