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6日 星期二

第11屆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競賽入圍名單揭曉

分享
(圖/台灣入圍導演與影視局徐宜君局長合影)

【WoWoNews】第11屆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於今日(2/6)揭曉「國際競賽」、「亞洲視野競賽」、及「台灣競賽」的入圍名單,並由文化部影視局局長徐宜君頒發入圍證書,氣氛溫馨熱絡。今年台灣紀錄片表現斐然,黃惠偵的《日常對話》同時入圍國際競賽與台灣競賽,趙德胤的《翡翠之城》則入圍亞洲視野競賽及台灣競賽,吳耀東的《Goodnight & Goodbye》除入圍亞洲視野競賽,並將於TIDF進行世界首映。值得一提的是,在歷屆參展導演中,曾拿下前兩屆TIDF亞洲視野競賽首獎的伊朗導演阿拉許.拉胡提(《狐狸電影夢》、《英雄的斗篷》)與美籍導演史杰鵬(《玉門》),以及日本導演代島治彥(《活在三里塚》),皆以新作入圍國際競賽,將於影展期間來台、角逐大獎。


亞洲視野競賽:跳脫傳統紀錄片視角,聚焦亞洲多元性

亞洲視野競賽共收到621部作品,歷經三個月的評選過程,最終選出15部入圍作品,策展人林木材表示,本屆入圍作品在國別分布上更為廣泛,不僅有來自日韓中與東南亞的影片,也有亞美尼亞、烏茲別克、黎巴嫩、孟加拉的作品,將為觀眾構築一個更宏觀、多樣的亞洲印象。整體來看,亞洲視野競賽的作品已跳脫傳統紀錄片的約束,轉以更獨特的形式來述說在地故事,資深、中生代與新銳導演的入圍比例也相當平均。

1997年,吳耀東拍攝學弟辜國塘的《在高速公路上游泳》,被譽為台灣紀錄片史上不可不看的重要作品,片中拍攝者與被攝者之間的權力鬥爭,迄今仍引發討論。20年後,吳耀東再次帶著鏡頭來到辜國塘家,過去刻意遺忘與不敢去面對的種種再度浮現,他完成《Goodnight & Goodbye》,以此自省與告別,與趙德胤的《翡翠之城》一同入圍亞洲視野競賽。

印度紀錄片大師卡馬爾(Kamal Swaroop)的《Pushkar Puran》,從印度聖地出發,探討人、信仰與地方的關係,帶出深沈的哲學思考;日本資深導演伊勢真一的《Home, Sweet Home》,近距離記錄被診斷為發展遲緩的姪兒與其母親,35年來的成長與生活;中國大陸獨立紀錄片導演蕭瀟的第一部紀錄長片《團魚岩》,則是回到自身成長的小村莊尋找記憶中的鄉愁,以黑白影像醞釀出濃厚的詩意。資深與新銳導演將共同角逐競賽獎項,作品也有著豐富的文化多樣性,如林木材所言:「是真正的競賽」。


國際競賽:跨國創作拓展視野,回應當代社會景況

本屆國際競賽也有高達1,824件參賽作品,其中獲評審青睞的入圍作品皆以創新流暢的美學形式,回應當代社會景況及複雜的歷史糾葛,更有不少是導演的第一部紀錄長片,展現豐沛的創作能量。

曾以《英雄的斗篷》拿下第十屆TIDF亞洲視野競賽首獎的伊朗導演阿拉許.拉胡提(Arash Lahouti),新作《Pale Blue》記錄曾參與過兩伊戰爭的精神病患,維持他對小人物一貫的細膩關懷。第九屆TIDF亞洲視野競賽與華人紀錄片獎首獎《玉門》的導演之一史杰鵬,在《El Mar la Mar》中,也展現了極具創新實驗的影像語言探討美墨邊界問題。第九屆TIDF開幕片《活在三里塚》的日本導演代島治彥,繼續深入反成田機場運動的紀錄,新作品《The Fall of Icarus: Narita Stories》宛若續集,將鏡頭對準當年參與抗爭的外來學生,娓娓道出運動50年後留下的創傷與遺憾。

此外,臥底拍攝柬埔寨反迫遷運動長達六年的《A Cambodian Spring 》,和由德國、匈牙利及英國三位導演共同創作、以各自阿嬤生命經驗迴照二戰歷史的《Granny Project》,皆屬跨國界的製作,不僅展現出普世性的關懷,也讓影片視野更顯寬廣。

台灣競賽:影像回歸土地,探問生命價值

台灣競賽有將近200部作品參賽,競爭激烈,最終15部影片入選,其中4部作品跨出台灣本島,如將視角瞄準緬甸的有趙德胤的《翡翠之城》、李永超《血琥珀》與李立劭的《那山人這山事》。《血琥珀》是李永超執導的首部紀錄片,他拍攝緬甸聞名於世「血珀」的開挖,寫實呈現緬甸社會的狀態;李立劭的《那山人這山事》則以民族誌的方式,講述戰後分別居於泰北帕黨與南投清境山區的流亡國軍,在50年後生長出兩種不同的生活樣貌與國族觀,和認同矛盾的下一代;另,廖克發的《不即不離》則透過父子對話,探尋馬來西亞敏感的共產黨歷史。

紀岳君的《徐自強的練習題》與陳芯宜的《大帳篷-想像力的避難所》,皆為將鏡頭對準台灣社會,耗時多年完成的重要作品,前者講述台灣極具爭議的司法案件徐自強案,後者則藉由海筆子帳篷劇在台灣的歷程,對照台灣社會運動的發展。

黃惠偵的《日常對話》,以母親帶出上一代同志在台灣的處境,也討論家庭創傷、挑戰父權體制,曾獲2017年柏林影展泰迪熊獎最佳紀錄片,本次也同時入圍國際競賽與台灣競賽;《錢江衍派》的四位年輕導演們因太陽花運動受到啟發,邀請各自父親在影片中飾演1980年代戒嚴時期中的不同角色,在虛構與真實之間展開世代對話,譜出動人的生命經驗。

新銳導演透過影像創作,尋找自我與生命價值的作品也是本屆亮點。留法導演黃邦銓的作品《回程列車》以詩意創新的形式,自橫跨歐亞大陸的流浪旅程中,探問自我的出身與歸途;陳顗竹的《鄉愁/餘像》則以「我為什麼會感到痛苦?」為出發點,以自身作為對象,去追尋「我」的存在與肉身、記憶、影像的細微關係。

本次也有3部以生死議題為主的作品:《告別進行式》源自導演吳文睿對於叔公一紙「告別書」的好奇,開始為叔公攝製「告別式影片」,進而以幽默方式緩緩述說著生命悲喜;陳志漢《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以大體老師為題材,跟訪家屬與醫學院師生,開啟對「死亡」更多想像;陳文彬的《此後》則聚焦八八風災小林村倖存者,溫柔凝視他們如何面對生命破口,並繼續踽踽前行。

另有2部作品,則將視角望向大自然:《黑熊森林》以研究學者黃美秀與台灣黑熊為引子,反思人與山林的關係;《尋路航海》則為蘭嶼達悟族導演張也海.夏曼的作品,他透過自力造船者,呈現台灣與海洋記憶的斷層與矛盾。
WoWoNews 版權所有 RSS訂閱
Copyright©2008 wowonews.com All Right Reserved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