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4日 星期四

從「瓦拉米」到“Malavi“ 慈心基金會與林務局攜手打造農民保種平台

分享
(圖/慈心基金會與林務局共同搭建保種平台,凝聚部落共識、帶入青年創新力發展地方品牌,和卓清村三部落一同打造兼蓄生物多樣性、經濟生產與文化傳承的里山文化)

【WoWoNews】財團法人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攜手林務局,於2019年11月14日舉辦「從『瓦拉米』到『Malavi』 花蓮縣卓溪鄉布農山村—里山食農文化成果展」。林務局花蓮林區管理處處長楊瑞芬特別蒞臨現場為成果展揭開序幕,布農山村迪娜(布農語稱呼女性長輩)更帶來呈現部落自主保種成果的「布農豆豆種籽標本盤」致贈予林務局,象徵以部落傳統農耕智慧,響應國土生態綠網建置行動。慈心基金會執行長蘇慕容表示,基金會於2018年起,啟動與林務局共同合作的里山食農文化推動計畫,深入花蓮卓溪鄉卓清村三部落,從布農族傳統智慧中特有的家庭菜園農耕文化,探索「農民保種」內涵,建構出在地里山精神的指標。並透過搭建保種平台,凝聚部落共識、帶入青年創新力發展地方品牌,慈心基金會與卓清村三部落一同打造兼蓄生物多樣性、經濟生產與文化傳承的里山精神發展願景。

2014年慈心基金會展開南安水田轉作有機輔導計畫,誕生了由布農族語「Malavi」字形字義而來的「瓦拉米」有機米品牌。意思是大家一起跟著某人做某件事,「跟著來、一起來」。2018年開始,慈心基金會輔導農友進行友善耕作,淡水魚「菊池氏細鯽」成為南安部落綠色保育指標生物。近年來,在國際永續發展目標的倡議下﹐慈心基金會透過輔導南安部落的歷程,更發現南安部落具備得天獨厚的微型生態系統建構條件,包含:在地知識與文化、環境與物種、人才與傳承、資源與經濟等,與發展地方產業網路,營造文化保種、發展食物主權的里山永續生活目標相呼應。

慈心基金會花東專案計畫主持人李思明表示,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將自今年起之十年(2019至2028年)訂定為「聯合國家庭農業十年」,並指出在全球極端氣候日益頻仍之今日,家庭農業將會是守護全球糧食安全之重要關鍵。慈心基金會於2018年進入卓清村場域後,觀察到在地特有的「家庭菜園農耕」文化恰與「聯合國家庭農業十年」之內涵不謀而合。其中,布農族婦女透過種植原生豆種,經過長時間的選種、育種,培育出最適應當地環境生態與氣候的「布農豆豆」,更呈現出部落如何在代代相傳的智慧經驗中,發展出得以應對全球氣候變遷困境的農民保種行動。

為充分啟動家庭菜園農耕文化在「糧食安全」、「生態保育」、「生產經濟」及「文化傳承」等多元功能性,慈心基金會以2016年在南安部落推動的「水田有機化」行動為基礎,進一步帶動部落婦女及綠色保育農友們進行學習交流,嘗試以布農豆豆、樹豆、油芒等多層次傳統作物雜作,建置結合傳統保種適地性的耕地防風林;此外,也就田區原生田埂草與水生植物營造生態廊道及緩衝池棲地,逐步導引卓清山村三部落由單一作物有機化,走向發展涵養多元物種的生態緩衝帶。令卓清布農山村逐漸形成的淺山生態綠網中,「生產、生態、生活、生命」之四生精神共存共榮,具有在地實踐國際「愛知目標—里山倡議」的積極意義。

此外,為使布農傳統智慧中特有的家庭菜園農耕文化能夠存續、不因部落人口老化、勞動力外流而凋零,慈心與林務局共同搭建保種平台,整合部落內部資源、帶入青年創新力量與品牌行銷思惟,以“Malavi”為名,打造全臺第一個生態農業民族地方品牌。同時,以在地學校、文化健康站、家庭菜園現場為據點,推展互動式食農教育課程,藉「農耕」、「食物」與「文化」三主軸,串連部落老少世代、乃至於不同部落間的合作互動,為卓清山村里山文化奠定永續發展基礎。

14日的「從『瓦拉米』到『Malavi』 花蓮縣卓溪鄉布農山村—里山食農文化成果展」現場,不僅有慈心基金會花東團隊分享計畫現階段成果與未來展望,還有協助打造“Malavi”品牌的三月半有限公司,說明如何以品牌力推動地方創生;卓清山村保種迪娜及部落返鄉青年「小農餐桌」更親至現場,聯手獻上以「布農豆豆」為食材製作的創意下午茶料理,與現場來賓同享這席蘊含著「生產、生態、生活、生命」意涵的里山餐桌饗宴。
WoWoNews 版權所有 RSS訂閱
Copyright©2008 wowonews.com All Right Reserved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