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圖:文化部提供/「龍城十日」由屠忠訓執導,張力十足)
【WoWoNews】由文化部指導,駐英國代表處文化組自9月18日至27日透過網路線上平台舉辦的「愛丁堡臺灣影展」,以臺灣電影發展史為經,不同時期、區域的人文與地景為緯,將透過20部電影作品帶領英國觀眾略讀臺灣電影史,同時建構對臺灣的文化印象及解讀。
本次影展原訂於蘇格蘭首府愛丁堡辦理實體活動,但因應疫情改為以線上放映為主,駐英國文化組邀請臺灣旅英新銳策展人劉官玶、邱奕傑策劃影展,串連蘇格蘭的影人組織、機構合作辦理。20部影片以七大單元呈現,橫跨60年代至今,囊括林摶秋、白景瑞、李翰祥、胡金銓、李行、侯孝賢、張作驥、趙德胤等臺灣各世代重量級導演的作品;電影類型包含臺語片、古裝劇、瓊瑤愛情電影、新電影、短片、紀錄片等,突顯臺灣電影在華語、甚至是戰後東亞文化圈的獨特地位。
七大單元中,「臺語類型片」(Taiwanese Hokkien Language Cinema)呈現60年代的臺語片中的類型電影;「借來的香港,想像的臺灣中國與跨域電影」(A Borrowed Hong Kong, the imagined China in Taiwan, and Transregional Cinema)反映臺灣電影在冷戰時期形成的文化特殊性,提供有別於香港電影圈的創作環境,促成胡金銓獨樹一格的武俠世界;「通俗劇女神」(Melodrama Divas)選映瓊瑤三廳電影,介紹讓臺灣在70年代成為華語流行文化中心的愛情文藝類型片;「新電影及其後」(Taiwan New Cinema and Its Legacy),則鋪展臺灣電影在80年代後,如何延續寫實主義傳統,自平凡處道出對當代社會現象的觀照。
影展中也包含「焦點導演單元」,以趙德胤導演為主題,介紹其所執導的劇情長片、短片及紀錄片作品(Midi Z Selection),與「紀錄片—多元族群中的臺灣認同(Docs: Exploring Diversity in Pursuing the Taiwanese Identity)」、「短片—失序的日常(Shorts: The Unusual Usual)」等單元相呼應,除呈現導演的創作美學,也探討新移民等多元族在臺灣的議題。
此外,片單選入多部近年由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修復的經典影片,例如《喜怒哀樂》與《兒子的大玩偶》,前者囊括冷戰時自由世界頂尖的華語電影人,胡金銓、李翰祥、白景瑞、李行四位巨導的作品,後者則是「臺灣新電影」的經典,集合侯孝賢、萬仁及曾壯祥的執導作品,奠定日後臺灣新電影運動的精神。
除了線上放映,影展活動也將透過網路平台舉辦影人對談及主題論壇等活動。影人訪談與蘇格蘭紀錄片中心(Scottish Documentary Institute)及其他英國文化團體合作,安排本次影展播映的紀錄片《失婚記》導演阮金紅與製片蔡崇隆,以及《靈山》的導演蘇弘恩,與英國影人交流「移民族群與多元文化」議題,激發臺英影人對此更進一步的紀錄片創作發想;主題論壇則邀請三位致力於以臺灣電影為內容的策展人,包含來自英國的電影學者Chris Berry、法國電影策展與研究者Wafa Ghermani,與旅英臺籍、倫敦東亞酷兒影展策展人王裔,分享各自研究策展60年代臺語片、80年代社會寫實「黑電影」,以及當代酷兒電影交流活動心得。
駐英國代表處文化組組長陳斌全博士表示,持續邀請英國在地策展人或藝文場館、機構,以臺灣為內容合作各項活動的策劃,呈現臺灣藝術與文化的多元面向、開啟國際藝文專業對話,是駐英文化組一直以來努力的方向。電影是最為貼近大眾流行文化的藝術形式,希望本次影展透過策展人的論述,從電影史的角度,打破英國觀眾對臺灣電影的既定認識,也從中帶出對島嶼人文的瞭解,促進未來臺灣與蘇格蘭有更多的電影文化交流,也希望將臺灣電影推廣至英國的各個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