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吳鳳媖/台北報導
2009年張愛玲的自傳性小說《小團圓》出版,不僅震撼了整個華文世界,中港台熱賣超過80萬冊,也讓張愛玲與胡蘭成之間的戀情,長久以來終於首次有了張的「官方說法」。其實《小團圓》並非張愛玲唯一一部跟胡蘭成有關的作品,在去年《小團圓》的新書發表會上,張愛玲文學遺產執行人宋以朗便提到,張愛玲還寫過一篇去溫州探訪胡蘭成的遊記,只是並未寫完,尚待整理。
而今年適逢張愛玲逝世15週年紀念,皇冠文化集團除將張愛玲的所有作品,包括近年來陸續出土和以往未收的散佚之作,全部依照文體、年代重新編排,改版推出「張愛玲典藏」新版外,這一篇以往從未曝光的張愛玲未完成遊記〈異鄉記〉,也將首次收入「張愛玲典藏」新版的散文集中。
據張愛玲文學遺產執行人宋以朗表示,2003年他自美返港後,在家中找到幾箱張愛玲的遺物,其中便包括這一篇寫在筆記本上的〈異鄉記〉手稿,內容講述一位「沈太太」由上海到溫州途中的見聞,共分成12章,約3萬多字,但手稿到了第80頁便突然中斷,卻始終找不到其餘的部分。宋以朗當初對這篇殘稿並不怎樣留意,直到2008年首次看到《小團圓》的原稿後,才慢慢發現它真正的意義。
宋以朗認為,〈異鄉記〉應該是張愛玲在1946年初從上海前往溫州找胡蘭成途中所寫的札記,其中的自傳性質顯而易見,而且連文中人物的名字也引人遐想。例如叙事者沈太太長途跋涉去找的人叫「拉尼」,不禁令人聯想起胡蘭成的「Lancheng」。又如第七章寫參觀婚禮,新郎的名字就叫「菊生」,似乎也暗指「蘭成」及其小名「蕊生」。
張愛玲曾經對宋以朗的母親宋鄺文美女士提到:「除了少數作品,我自己覺得非寫不可(如旅行時寫的〈異鄉記〉),其餘都是沒法才寫的。而我真正要寫的,總是大多數人不要看的。」既然明知「大多數人不要看」,卻還是覺得「非寫不可」,也由此可見〈異鄉記〉對她的重要性。這篇遊記不但詳細記錄了張愛玲人生中某段關鍵日子,也成為她日後創作時不斷參考的一個藍本,例如在《小團圓》乃至《半生緣》、《怨女》、《秧歌》、《赤地之戀》中,都可以見到〈異鄉記〉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