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9日 星期四

張愛玲九十冥誕暨逝世十五週年紀念 《小團圓》等自傳小說三部曲終於完整問世!

分享
記者吳鳳媖/台北報導
  自從去年張愛玲自傳色彩濃厚的《小團圓》出版後,華文世界的張愛玲話題便不斷延燒,今年九月又適逢張愛玲九十歲冥誕暨逝世十五週年紀念,皇冠文化集團一方面將舊版的「張愛玲全集」全面重新編排整理,推出「張愛玲典藏」新版,新版打破原有的分冊形式,改以文類和年代做為分冊依據,並盡量一次蒐集齊全近年陸續出土的張愛玲散佚作品,讓張迷可以完整收藏,除此之外,皇冠更特別將張愛玲生前從未發表過的英文自傳小說《雷峯塔》、《易經》翻譯成中文出版,並於今天(9日)邀請張愛玲文學遺產執行人宋以朗博士專程從香港來台舉辦全世界首發發表會。
  不像《小團圓》從童年時期、求學階段,一直寫到與胡蘭成的愛恨離合,《雷峯塔》和《易經》則聚焦在張愛玲的成長階段,堪稱「張愛玲前傳」。其中《雷峯塔》從女主角「琵琶」四歲寫到十八歲逃離父親家,投奔母親為止;《易經》則接著寫琵琶十八歲到二十二歲的經歷,從遠赴港大求學直到二次大戰香港失守,返回上海。根據張愛玲與宋淇夫婦的通信,這兩部英文小說寫於一九五七至六四年間,希望藉此向英美文壇叩關,原本只有一本,但因篇幅太長,才再分成兩部。不過這兩部作品張愛玲自己雖然寫得「有滋有味」,在美國尋求出版的過程卻並不順利,最後並未能夠順利售出版權。張愛玲生前原本也曾有意自己將這兩部小說重新譯寫成中文,卻始終沒有真的進行,原因或許如她給宋淇夫婦的信中所提到的:「沒看過的人是否有耐性天天看這些童年瑣事,實在是個疑問。下半部叫《易經》,港戰部份也在另一篇散文裏寫過,也同樣沒有羅曼斯。我用英文改寫不嫌膩煩,因為並不比他們的那些幼年心理小說更『長氣』,變成中文卻從心底裏代讀者感到厭倦,你們可以想像這心理。」
  一九九五年張愛玲過世後,遺囑執行人林式同將所有遺物寄到香港宋家。宋以朗後來從張愛玲的遺物中發現了這兩部小說的英文原稿,經過慎重考慮之後,他決定將這兩部遺作同時以中英文出版,提供給讀者閱讀的機會。但要以中文出版,「翻譯」自然成了最大的難題。宋以朗表示:「翻譯可以有兩種取向。一是唯美,即用『張腔』翻譯,但要模仿得維肖維妙可謂癡人說夢,結果很大可能是東施效顰,不忠也不美。二是直譯,對英語原文亦步亦趨,這可能令中譯偶然有點彆扭,但起碼能忠實反映張愛玲本來是怎樣寫。不管是否討好,我們現在選擇的正是第二條路。」
  但即使決定以忠實為本,要找到合適的譯者依然是一件高難度的任務。皇冠總編輯盧春旭便表示:「翻譯張愛玲的作品就像翻譯《哈利波特》一樣,註定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工作。因為不管你怎麼努力,大概都一定會有某些讀者不滿意。」所以雖然經過長達大半年不斷徵詢各方譯者、試譯,但有許多譯者一聽到是翻譯張愛玲的小說便不願承接,因為壓力實在太大了!最後好不容易才終於找到資深譯者趙丕慧願意跳這個「火坑」。而趙丕慧為了翻譯這兩部小說也做足了功課,不但重新熟讀張愛玲的作品,以求翻譯時能夠盡量貼近張愛玲的文字風格,更仔細對照《雷峯塔》、《易經》和《小團圓》之間的異同,使得整個翻譯過程也彷彿一次浩大繁瑣的考據工程。
  無論如何,《雷峯塔》與《易經》的問世,往下接續《小團圓》,共同組成了張愛玲的「人生三部曲」,這三部自傳小說未來也勢必將成為認識張愛玲、了解張愛玲、研究張愛玲的重要素材!

WoWoNews 版權所有 RSS訂閱
Copyright©2008 wowonews.com All Right Reserved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