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記者吳鳳媖/台北報導
文建會所屬國立臺灣博物館配合6月8日「世界海洋日」,響應荒野保護協會「點亮海洋新希望」主題活動,今(8)日共同舉辦2011世界海洋日記者會,除將持續推動守護海洋生態系頂端的鲨魚、與維持海洋生物多樣性工作之外,並向民眾宣導減少鯊魚製品的消費,就是保護海洋的最好方式,相關活動詳情民眾可點閱海洋日網站www.worldoceansday.org.tw 查詢。
2011年海洋日系列活動除鼓勵民眾在婚宴、壽宴等場合拒絕食用鯊魚製品之外,6月起至9月間還將舉辦全臺海洋巡迴影展,播放「海洋在改變-海底沒有魚」、「魚線的盡頭」、「深邃藍海」、「產房」與「救鯊行動」等五部影片,6月11日下午2點將於台北學學文創舉行首映。
臺博館7月3日將於土銀分館三樓簡報室播映「海洋在改變-海底沒有魚」、7月10日播映「從空中看地球之保護海洋」、7月17日播映「產房」等影片,時間均為下午2點;另外8月6日下午2點還將辦理海洋影片導讀「永續海洋,從愛鯊開始」,並配合有獎徵答贈送觀眾「鯨鯊全紀錄」影片乙份。
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賴榮孝表示,全球食用鯊魚以華人為主,臺灣婚宴、壽宴多能見到魚翅蹤跡,但卻缺乏市售鯊魚肉品種統計資料。根據科學家估計,每年至少有4~7千萬隻鯊魚因魚翅需求而遭殺害,被活生生地切去身上的魚鰭和魚尾,再被血淋淋地拋回海中慢慢死去。但是因為鯊魚是海洋生物鏈的頂端生物,與底端生物相較,鯊魚生長期較長、生育率低,經不起人類這樣的食用壓力。因此該會今年以鯊魚保育為主旨推出一系列的「愛鯊行動」,就是希望提醒大家從生活開始拯救鯊魚。
中央研究院研究員陳昭倫則表示,聯合國明文規範鯊魚到港時魚身與魚鰭的比例應為9:5,因此為了瞭解臺灣食用鯊魚的多樣性,今年將與荒野保護協會合作蒐集一千份鯊魚樣本進行DNA檢測,希望了解臺灣對於鯊魚的食用狀況,並建立永續海鮮標章,呼籲政府加強海洋資源管控,更讓消費者的飲食安全多一層保障。
臺博館館長蕭宗煌則表示,博物館也有社會責任,不能因為增加典藏而增加採集,也不可以耗盡自然資源策展,該館刻正舉辦有「海洋臺灣特展」(至8月7日止)暨「貝殼之美特展」(至9月11日止),希望民眾可以藉由觀展瞭解臺灣周邊的海洋環境、臺灣美麗的海洋生物與資源、海洋破壞與污染、海洋生態環境的變遷及臺灣海洋的希望與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