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6日 星期六

「光影‧鏡頭外─張照堂的彳亍足跡」紀錄片重現攝影大師影像足跡

分享 (圖/「印刷‧文件‧影片展」展覽會場)
記者吳鳳媖/台北報導
  第30屆行政院文化獎得獎人張照堂先生終身成就展暨系列座談活動,即日起於市長官邸藝文沙龍展出。活動內容除張照堂個人紀錄片首映外,將同時舉辦為期一個月的「印刷‧文件‧影片展」,展示其畢生追尋影像藝術與本質的重要創作物件,並搭配2場主題座談、4場張照堂先生過去的紀錄片作品放映會,使社會大眾能從不同於以往的角度,觀照張照堂先生的影像足跡,同時也觀照台灣歷史與風土的集體生命圖像。
  「隨時走路,即時在場」,是第30屆行政院文化獎得獎人,攝影大師張照堂先生對於攝影工作者的定義。因為走路,快門才會打開;因為在場,才會發現,才有意外。於是,不停走路與身先在場,變成攝影人的宿命與榮光。「『光影‧鏡頭外─張照堂的彳亍足跡』這個展覽,便是張照堂先生50年來的人生足跡與在場證明。
  文建會主委盛治仁致詞時表示,透過張老師的作品可以讓人更認識這塊土地,因為裡頭充滿每一天發生的人事物。張老師的生活態度就是把攝影當做隨時隨地的伴侶,而透過這支紀錄片可以讓人更了解張老師創作的想法和過程。張照堂則強調,這個展覽並不是一個攝影作品的展覽,而是一個攝影家平常在做些什麼、在想些什麼的展覽,因為攝影雖然是他最喜愛的東西,但有時候也須借助文字和插畫來彌補攝影做不到的事。
  《光‧影 張照堂》紀錄片,是由今年甫獲第44屆美國休士頓國際影展白金牌獎,的傅季中先生擔任導演,影片以張照堂先生於1999年獲國家文藝獎後,自己編導的個人紀錄片畫面為血肉,但新增加了1999年至今的生命軌跡,以及高中時期作品的解析與相關人士訪談,堪稱為其至今最完整的人生與創作圖像。影片中充滿張氏典型的自我提問,並以環境音、現場音及黑白幻燈片式的作品投影,取代傳統紀錄片常見的旁白與流暢畫面。片中難得可一窺大師行走與拍照的特寫畫面;並透過其親自走訪昔日作品中場景,作為昔/今對比的最佳寫照。影片並收錄張照堂先生靜照與紀錄片作品,不僅得以重溫六○年代台灣文藝青年及藝術家群像,更忠實呈現當時各行業、階層的常民生活與風俗祭儀,其以「在場」但「不介入」的攝影家態度,為50年來台灣社會與風土變遷留下客觀而忠實的見證。
  而「印刷‧文件‧影片展」更是由張照堂先生親自策劃,將展出過去攝影生涯中所使用過的器材與創作文件,如拍照時構思的筆記、隨身紀錄的文字、創作草稿、從未公開的隨手塗鴉等,以及早期舉辦攝影展的海報與請柬等物件。張照堂先生的「草稿」包含平常寫在筆記本上的短句,或洗出來的各種印樣,上面還佈滿塗塗寫寫的紀錄痕跡。這些草稿與其說是一種紀錄,更像是另一種創作方式,而從筆記的隨手短句中,更可一窺攝影大師的童心與幽默感。



WoWoNews 版權所有 RSS訂閱
Copyright©2008 wowonews.com All Right Reserved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