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吳鳳媖/台北報導
文建會所屬國立台灣美術館將於明(27)日推出「現代潮—五○、六○年代台灣美術」主題策劃展。以國美館館藏85件作品,結合台北市立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品,以及部分私人收藏作品共計108件的珍貴創作,回顧台灣在上個世紀50、60 年代間,在現代藝術的時代洪流中,台灣美術家對西方藝術形式的精神轉化,以及所呈現的特殊質地。
國立台灣美術館黃才郎館長提及日前《辛德勒的名單》原著小說作者Thomas Keneally造訪國美館,雙方談及五○、六○年代政府對於文化政策的介入,黃館長表示當時政府對於文化政策並無明顯的主導,反倒是有一股來自民間的顯著力量,推動現代藝術繪畫運動的發生。50、60年代台灣美術的「現代潮」,標示了艱難時代中,藝術青年們改革的意識與勇氣,以及求知的熱忱與理想,他們紛紛以「創新」作為對應台灣藝術現代性的準則,兼具求新求變、中西融合,更在美學實踐上回到自身文化脈絡去尋求滋養,從而開創了屬於這個時代的精采篇章。
50、60年代的台灣美術,是一段豐饒且充滿熱情與激辯的「現代藝術」爆發期。在經歷二次戰後的經濟困頓與國府遷台初期的政治動盪,當時的藝術青年在求新求變的內在意識與接軌國際潮流的強烈慾望驅動下,以一波波藝術創作及理念宣揚的實踐行動,開創出有別於日治時期相對保守的藝術創作風貌,且在美術現代化的議題上,重新展開另一階段的思索與辯論。當時不僅在藝術語彙同步銜接了「現代藝術」的形式特徵,更在創作的內在層面,導入傳統精神的轉化運用,使台灣美術在此時期的發展邁入關鍵性的轉折。這段現代藝術的台灣經驗,不僅注入美術史的長河,也已成為台灣文化母體的重要元素。在台灣面對當下全球化藝術思潮的快速流動狀態中,必能帶給我們更深刻的文化省思與啟發。
基於這樣的時代意義,國立台灣美術館特別規劃以「弭象圖新」、「墨象流變」、「解景造形」、「迴鄉創進」等四個主題,鋪陳這段台灣美術史上至為重要的經驗與資產,並藉此向所有參與台灣現代藝術運動的美術前輩們,獻上最誠摯的敬意。展覽將於國立台灣美術館A1展覽室展出,展期自100年8月27日至9月18日,歡迎民眾踴躍前往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