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6日 星期二

「勇者再現:賽德克.巴萊典藏展」9/6起臺博館展出

分享 (圖/「勇者再現:賽德克.巴萊典藏展」展場)
記者吳鳳媖/台北報導
  乘著電影熱潮,來臺博館一起認識賽徳克‧巴萊的文化!文建會所屬國立臺灣博物館自100年9月6日至10月30日於展覽館大廳推出「勇者再現:賽德克.巴萊典藏展」(Land of the Brave-Legacy of Sediq Bale),展出該館珍藏霧社地區賽德克族勇士文化相關武器、服裝飾品、儀式宗教文物等,希望以「物與文化」的角度彰顯賽德克族傳統價值觀的核心要素,讓參觀民眾對賽德克族母文化精髓產生共鳴。
  策展人臺博館典藏管理組研究人員吳佰祿博士表示,賽德克族(Sediq)橫跨南投縣、花蓮縣、宜蘭縣境,而以南投縣仁愛鄉東部濁水溪上游流域為其原始領域,霧社鄰近地區尤為族人拓墾的核心。霧社地區地理位置特殊,為通往四方原住民各族的鎖鑰,這種複雜的族群生態也使族人基於維護其生活領域之需要,極為重視男性英勇善戰的能力,成為名符其實的「勇士之鄉」,他們相信完整的紋面形式是死後成功進入靈界的基本條件,而這唯有透過祖傳慣例-在洗刷我群現世所受冤屈與不公的過程中取得敵人首級的「馘首」行動-的有效實踐才可以實現。
  馘首組織及馘首行動是往昔賽德克部落共負榮譽精神的體現,出發前有各種禁忌,聽鳥聲先卜吉兇,不祥則暫時中止行動,為守護勇士平安,並攜獵首保護標幟出征。勇士的隨身傳統武器主要是弓箭、佩刀、長矛,以及裝砍下的敵方首級的「獵首袋」,清代以後走私火槍也傳入,經過改裝,也成為一項獵首武器,到了日治時期,槍隻修理師已出現在原住民社會中。
  馘首行動成功、隊員返回部落後,全社慶祝,隔日將獵得的敵首放到頭骨架上。舉行此儀式之前,參與獵首的隊員上山採集蓪草,將其樹幹之髓心切成小塊,串成多束垂條。族人將此標幟立於頭骨架、社前,或獵首者家門口,並固定於插在地面的細竹桿上,以「招靈」並宣告馘首行動成功。
  有「馘首」戰功的男子才有資格紋上頥紋,而正式成年,可以尋找合適的結婚對象,同時享有較高的社會地位,以及和此身分地位相關的服飾,並隨著戰功的累積而更形精美,且在部落社會權威體系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這些服飾是個人所有的,死後常成為陪葬品,每一代勇士因此必須獨立書寫屬於自己的英雄傳奇,傳承武勇的精神。相關文物均安排在該展中展出。


WoWoNews 版權所有 RSS
Copyright©2008 wowonews.com All Right Reserved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