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5日 星期二

機器人與人類的混擬 國美館揭開「賽柏格世代」

分享 (圖/「成為賽伯格」展場一隅)
記者吳鳳媖/台北報導
  將改變自身處境的希望寄寓於人機結合,使自己變得更加強大,一直是人類對於未來科技的幻想。還記得周星馳在電影「百變金剛」中半人半機械的英雄形象嗎?原本是一名任由學生霸凌的軟弱老師,將晶片植入體內後得到了超越人類的力量,身體可以隨心所欲變成任何物品,甚至化身為尖端武器來對抗黑道惡勢力的恐怖威脅。文建會所屬國立臺灣美術館「數位藝術方舟」展區即日起至民國101年2月5日止,藉由數位藝術家的創意與技術,將這份幻想變成真實!
  「數位藝術方舟徵件策展案」日前推出本年度獲選的第三檔展覽「成為賽伯格」。策展人謝慧青邀請山口典子(Noriko Yamaguchi)、施懿珊、黃世傑、黃贊倫、陳文祺及葉廷皓等六位國內外藝術家共同展出,作品呈現方式包括:感應機械裝置、錄像藝術、數位輸出、網路藝術等。
  「賽伯格」(Cyborg)是半機械化的人類,又稱為改造人或生化人等,超越了人類與動物的分野、衝破有機體與無機體的界線,兼具人類與當代機器之所長。1960年代科學家提出此詞彙來稱呼一種想像中的人類,其與機械結合之後,能夠在地球以外的環境中生存。這名詞到了80年代開始普及,當時社會的家庭、種族以及政治皆面臨巨大的變動,傳統制度與倫理也一再受到挑戰,而將機器和人體結合的相關理論,更是將此種現象推向激進的高峰。「賽伯格」不只是預想中的未來科技,而是一種消弭身分及性別差異的新觀點,因此成為藝術家、哲學家與女性主義學者對理想人類生態的憧憬。
  時至今日,策展人謝慧青認為在科學快速發展下,人們越來越依賴機械,身體漸漸與機械融合,「賽伯格」已經不是某種觀點或科幻電影中的幻想,而是普遍出現於我們生活四周的事實。而藝術家們藉由實踐人機結合的作品,為大眾點出一種警世預言:每個人皆正在轉變為「賽伯格」。
  日本藝術家山口典子的作品《手機女孩》,反映出現代人越來越依賴手機的生活形態。她在連身服上貼滿了手機的按鍵來進行表演及互動,意在批判時下的人們,各自活在社群網站或智慧型手機所構築的世界中,人與人之間的直接接觸越來越少。此次展覽除了展示三套《手機女孩》連身服裝,同時也呈現藝術家穿著此款服裝、頭帶耳機、於國外進行遊行演出的紀錄影片。而旅美藝術家黃世傑的作品《EP-2》,以具有幽默感的戲劇表現手法,呈現出與機械融合的「後人類狀態」,例如人類的眼睛可以被抽離出身體,並移轉到儀器上。藝術家以器官、意識、靈魂被抽離身體,來象徵著生物身體與機械,已經逐漸對等且相互轉換。
  此外,國內藝術家陳文祺、黃贊倫、葉廷皓以及施懿珊的作品,亦運用數位媒體將機械、資訊與人類生態連結了起來,以0與1的符號再造新世界。藝術家除了建構超現實的情景,也提供民眾另一種自我參照的面向:在數位科技時代中如何保有一種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以免於受日常慣性認知和數位媒體文化所宰制、扭曲的命運。對賽伯格文化有興趣的觀眾千萬不可錯過!

WoWoNews 版權所有 RSS
Copyright©2008 wowonews.com All Right Reserved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