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記者吳鳳媖/台北報導
首度與韓國首都的一場藝術交流,顯見臺灣藝術文化已經在韓國受到高度重視與肯定!今(2012)年首先由韓國首爾市立美術館策劃「韓畫流—韓國當代繪畫展」,在文建會所屬國立臺灣美術館展出,展期將於1月14日到4月15日,並於1月15日上午11時舉行開幕式。韓畫流將率先襲捲臺灣,衝擊出藝術的火花。此次展覽能欣賞40歲到70歲藝術家的創作作品,也透過韓國當代繪畫風潮,促進兩國的藝術發展活力與新契機。
「韓畫流—韓國當代繪畫展」由首爾市立美術館策展人Jung Yu-Jin女士(鄭有珍)策劃,引介韓國29位重要藝術家、共56組件作品。從他們的作品即能一窺韓國當代繪畫自1970年以後的發展歷程,此展提供重要的藝術史截面,深具意義。兩國近代歷史背景與政治情勢雷同,經濟發展情況與相互關係也非常密切,所以表現在藝術作品呈現上,更是能藉由藝術創作,一窺自1970年後的歷史全貌。
韓國抽象繪畫藝術從1950年代晚期,經歷南北韓戰爭後荒廢的精神狀態與危機感,爆發為激情的表現主義的抽象形式;在1960年代則嘗試摸索幾何抽象或色面抽象等各種不同的表現形式;到了1970年代擺脫西歐的現代主義,呈現出「回歸自然」獨創性的韓式單色畫抽象表現形式。朴栖甫(1931年)、鄭相和(1932年)、河鐘賢(1935年)、尹明老(1936年)、金麒麟(1936年),他們皆為引領與西歐極簡主義藝術(Minimalism)、單色繪畫(Monochrome)相對照的韓國單色畫(Korean monochrome-”dansaekhwa”)的資深藝術家。
隨著1988年首爾市成功地舉辦奧運,經濟蓬勃發展及政治民主化時代來臨,韓國藝術界開始將原本「為藝術而藝術」的現代主義抽象表現形式,轉換為「溝通的藝術」或「生活的藝術」表現形式。這個轉變並非抽象和具象風格間的衝突,而是隨著表現目的不同而選擇不同的造形風格。新形象表現形式依據民眾生活面貌,追隨社會現實主義等,展開各種具象的表現形式,從此韓國當代藝術與國際當代藝術同步,蓬勃發展。
1990年代的韓國由於經濟蓬勃發展所帶來的豐裕及更大的表現自由,加上新媒體藝術的興起,有越來越多的國外創作活動,韓國國內也出現越來越多擁有國際觀點的藝術家和策展工作者;透過頻繁舉辦大型國際藝術展覽和引進、結合世界潮流的新世代文化,逐漸融合在韓國當代藝術之中。
2000年之後韓國青年藝術家打破傳統藝術的束縛,開始在作品中呈現個人日常生活和社會時空裡的各種傳播圖像,藉以反映充斥著視覺印象的大眾消費社會。大眾文化所生產的產品或人物、新流行音樂(Neo Pop)的明星、超寫實表現形式、混合式表現以及運用新素材的表現方法等,在視覺世代的創作脈絡上,展開最大化的視覺表現形式。如今,韓國當代藝術經過無數次的文化地殼變動,藝術光譜更加豐富,多變化和多層次的表現形式,繼續開展新的創作樣貌。
台灣與韓國自1980年代以來均經歷了經濟轉型後的高度發展,政治上也逐步邁向民主開放,現代繪畫也同樣產生幾次形式語彙的轉折並體現多元風貌,從這次的展覽可以看到,兩者間的當代藝術發展過程有著類似的經驗。1957年是韓國當代美術的重要轉捩點,許多現代藝術團體成立,集體成就一波韓國現代美術運動;而1957年也正是台灣「東方」及「五月」畫會創立的年代,相繼而起的現代藝術團體也在1960年代的台灣激起現代藝術的波濤。然而因為各自的歷史機遇,此時期韓國發展出單色繪畫與幾何抽象的極簡風,台灣則傾向直觀技法的抽象表現形式。
期待藉由此次「韓畫流–韓國當代繪畫」展,讓台灣民眾深入體會韓國現代繪畫從1960年代迄今,各階段的發展態樣與作品所呈現的特殊質地,並為國人開啟一扇認識亞洲文化圈的窗口,培養更廣闊的國際視野。相信明年將在韓國舉辦的臺灣當代美術展,亦有助於韓國民眾對臺灣文化底蘊的認識,進而提高臺灣藝術在亞洲與世界的能見度與影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