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WoWoNews】全球化的潮流加劇了國際間的競爭,也使文化的生成更為複雜。在多元文化的熔爐中,博物館如何成為一個國家的文化櫥窗,擴展連結性,提供民眾對文化知識的涉獵,是國家博物館致力的目標。為了讓韓國朋友更加認識南方鄰國的臺灣,強化國際宣傳,文化部所屬國立歷史博物館特別接受韓國釜山市立博物館的邀請,以「臺灣的生活與文化」作為展覽主題,展出館藏臺灣文物共160組件,呈現臺灣的歷史風物與生活文化,讓異文化的對話,激發出更好的多樣性和多元性。
21世紀韓國以「韓流」席捲亞洲,近年,其大眾傳播與文化創意產業所創造的奇蹟,讓全球無不感到「韓氣」逼人。韓國之所以能成為新興的文創強國,發展策略之一,便是拉近文創產業的城鄉差距。2005年,韓國政府即選定首爾以外的八個城市,包括釜山、春川、富川等,成立地方振興院,對地方業者給予多項優惠措施,除了改善資源分布失衡現象,更以都市再生為主要手段,帶動地方性和區域性,提振文化的生活價值。而近來,韓國釜山市立博物館每年以深度介紹一個國家全貌,有計劃地提供釜山民眾文化機會,藉由文化參與和文化消費提升當地的文化素養。
臺灣島古稱「福爾摩沙」,意為美麗之島,自然的條件孕育臺灣風土文化特色,臺灣人民培養出像蕃薯般容易定根成長的韌性。臺灣的歷史呈現了海洋島嶼的開放性,臺灣原住民族與不同時期的移民相互交融,歷經荷、西及日本殖民統治,引入多元的近代化建設,也使經濟發展快速工業化。南方島國的臺灣與北方半島的韓國雖有其地理風土之別,政治經濟發展的過程則有相似之處。目前,臺灣還完全保留傳統漢字,韓國已全用自創文字,不過仍具有甚多漢字文化圈的文化元素。歷史宛如一面鏡子,讓人回顧過去,也像一片窗戶,讓人瞻望未來,藉由雙方互動往來,透過展覽與文字等文化活動,以人類知識、創造力為基礎,了解臺、韓兩國的國家和城市文化獨特性。
本項展覽共分為:臺灣的史前文化、臺灣原住民族、臺灣的歷史時期、臺灣生活文化及臺灣歷史大事紀等5個單元。展品含括了臺灣書畫藝術及民間工藝中陶瓷、服飾、刺繡、銀飾、漆器、錫器、竹木雕、文玩的館藏精品。清代珍貴的布袋戲偶,可以窺見臺灣庶民的娛樂休閒。媽祖、關公、觀世音菩薩、福德正神、風獅爺等神像,反映了臺灣多元的民間信仰。至於廟宇上的交趾燒,則是臺灣陶瓷的代表作。此外,並集結了臺灣前輩攝影家所拍攝的臺灣映像,這些老照片保留著40年前純樸的臺灣面貌。
主辦單位表示,展覽自10月8日起至12月1日止在韓國釜山市立博物館展出,希望以「認識臺灣」為題,介紹臺灣的地理景觀、歷史沿革、族群結構、文化內涵、文化剪影,開啟臺、韓兩國的文化對話,滿足人類對文化多樣性的需求與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