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4日 星期一

龍應台訪視天然染織工藝 期許文博會展現生活價值

分享
(圖/龍應台部長向泰雅婦女學習從苧麻中押取天然纖維)
【WoWoNews】文化部「2013臺灣國際文創博覽會」將於11月21至24日於南港展覽館隆重登場,為了替文博會及以「纖維染織工藝之復甦」為主軸的主題館暖身造勢,文化部長龍應台特別於4日前往苗栗訪視兩處深具潛力的天然染織工坊;龍應台表示,舉辦文博會的目的,絕對不是只把工藝師生產的商品拿來展售,而是透過文創博覽會平台,讓國內外人士了解臺灣文創工藝生產背後的生活價值,「從泥土出發的生活方式,滲透了人生價值而成為藝術品,而這種藝術品又回到了日常生活裡;往往只有安靜成熟的社會,才能發展出這樣結合文化底蘊、生活方式的美學產業!」
 
4日當天,文化部長龍應台一早從臺北出發,經過三個多小時車程,來到苗栗泰安鄉大安溪上游的象鼻部落,訪視在國際染織界已經小有名氣的「野桐工坊」。創辦人尤瑪達陸老師廿多年前在工藝中心輔導下學習染織技術,開啟她重返部落打造原住民編織工坊的動力。中部泰雅部落因為戰亂和殖民統治,整個編織工藝已經斷層八十多年,尤瑪老師從傳統出發,結合現代美學,終於為原住民天然染織工藝打開一片天,包括瑞典時尚家具師,都慕名前來野桐工坊尋求合作,設計作品也經常受邀赴國內外參展,文創潛力無窮。
(圖/龍部長與象鼻部落小朋友合影)
 
龍應台等一行人在象鼻部落入口下車,先觀看一旁泰雅婦女在田地裡把苧麻採收後抽出天然纖維,再走過吊橋沿著象鼻古道岔路來到頗具設計氛圍的野桐工坊。現場十多位染織工藝者,除了當地的泰雅婦女,甚至還有一位21歲的年輕人自香港來此習藝長達三年,對野桐工坊精巧的染織工藝深深著迷。
(野桐工坊泰雅婦女手工編織)
  
龍應台表示,十多年前她前往宏都拉斯時,參訪位於首都外一處偏遠的廢棄礦村,當地原本產業凋零,人口外流嚴重,但在工藝家帶領下,大量失業的印地安原住民結合藝術與創意,成功開發出別具特色的傢俱工藝產業,兼顧了經濟與生計。野桐工坊就具備這種社會企業特徵,「部落媽媽可以在此學習編織,另方面又可以擔任母語老師教導部落孩子,同時兼顧了產業拓展與文化傳承!」龍應台認為,染織工藝結合現代設計,使得象鼻部落的村民都成為創意產業的一環,也讓偏遠的原住民部落找到傳承發展的新契機,這種青年返鄉開創特色染織工藝的故事,能夠做為文博會主題館的展出重點,非常具有意義。
(圖/龍部長訪視編織過程)
  
而龍應台此行來到象鼻部落,也意外的揭開一段"尋根"的小插曲!原來在龍應台童年11歲時,擔任警察的父親被分派到「象鼻」駐守,因為當地沒水沒電,只有父親隻身前往,全家人半年後才又在苗栗苑裡重聚。半世紀來龍應台對象鼻一直充滿神祕的好奇感,三年前終於動念自行開車前來尋找當年父親服務的派出所。這次二度象鼻之旅,又發現野桐工坊創辦人尤瑪老師的87歲父親黃伯伯,當年也在象鼻的林班地工作,巧的是龍、黃都是湖南人,顛沛年代他鄉遇故知,兩人一見如故!
(圖/龍應台部長與尤瑪的父親黃伯伯相見歡)
 
緊接著下午行程,龍應台訪視另一處三義鄉的卓也小屋,創辦人卓銘榜、鄭美淑夫妻運用當地天然的藍草,自行萃取出藍靛染料,把天然環保的生活價值融入傳統客家藍染,開發出服飾、居家擺飾、文創伴手禮,讓藍染織品重新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龍部長實際參觀藍染的整個生產製作過程,從種植山藍草的農園、藍草浸泡缸的天然染料萃取、到最後親手繪製蠟染文創飾品,體驗恬淡農村可以把最泥土的生活方式,結合創意與生活美學,開展成為國際文博會的主題特色之一。
(圖/龍應台部長參訪卓銘榜夫婦的藍草種植地,試著用雙手搓揉藍草產生藍色天然色素。)
 
「最泥土的,就是最現代的;最部落的,也可以是最國際的!」龍應台表示,臺灣的天然染織工藝成就,已經獲得國際青睞,每兩年一度的ISEND國際天然染織大會,明年度將移師臺灣舉辦,「世界各地專家來到臺灣,彼此觀摩傳統與現代的銜接點!」今年文博會規劃之初,文化部即希望國內外人士看到的不僅是眼睛為之一亮的主題工藝,也希望透過生產流程的人文故事,同時展出「文創藝術品與文化底蘊、生活價值的關係」。將於11月21日推出的文博會,共有1,035個攤位、564家業者、19國、120餘位國際買家等專業人士來臺,數量規模都創歷年新高,不但有指標性的文創業者琉園、臺華窯、果鋪首次參展,還結合9個縣市的微型文創、巷弄美學亮點展出,鎖定臺灣深具特色的工藝創作,主題鮮明,讓國際買家來臺考察時印象能夠格外深刻。
(圖/龍應台部長在「卓也小屋」DIY工坊中利用蠟染繪製圖形)
  
龍應台表示,一整天訪視苗栗染織工藝,令她頗受感動;在地力量結合各級政府協助,開展出「泥土裡長出來的生活品味方式」,而這種生活價值與美學產業的結合,往往只有安靜成熟的社會才做得到。
(圖/「卓也小屋」藍染成品)
WoWoNews 版權所有 RSS訂閱
Copyright©2008 wowonews.com All Right Reserved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