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3日 星期五

臺博館「生態米博覽會」起跑 動物作伙報米香

分享
(圖/種品牌生態米)

【WoWoNews】稻米是我國主要糧食作物,變化而生的各種料理,也是許多人共同的回憶。一群關愛環境注重生態的農夫投入友善環境農耕行列,推出瓦拉米、哈拉米、小鶹米、濕地米等14種品牌生態米,重現人與動物共同吃飽的榮景,9月24日至25日將於國立臺灣博物館南門園區「生態米博覽會」共同展售。

近30年來,我國稻米產業面臨稻米自給率逐年下降問題,國人每年每人稻米消費量從98公斤減少為48.09公斤,居東亞之末。稻作面積減少與農田休耕的衝擊,致使大部分農田耕作過程經常使用大量的農藥化肥,引發環境破壞,水質污染及土壤硬化、酸化等問題。「生態米」是指在耕作過程中採用友善環境的耕作方式,生產過程兼顧自然環境及生物多樣性,每一種米都至少保育一種動物。

國立臺灣博物館為宣傳環境友善理念,提供可實踐的綠色生活方案,特別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共同企畫首屆「生態米博覽會」。今日開跑記者會上哈拉米、瓦拉米、濕地米、小鶹米等生態米農友,均到場分享品牌故事,會中也發表輕鬆有趣的《多吃米 多吃生態米》影片,介紹和環境共生共榮的稻米。

臺博館陳濟民館長表示,「生態米」不僅保育生態環境,在文化傳承與復興上也扮演重要角色。例如新北市貢寮的「和禾米」兼顧生態保育及梯田景觀;花蓮港口部落的「海稻米」重現百年水梯田,讓阿美族文化薪火不滅;來自秀姑巒溪最上游的「哈拉米」,是「吉哈拉艾」聚落的阿美族人堅持沿用百年水圳灌溉所復育的成果。期望大家共同以消費力量促進生態保育行動,以市場引導更多農民改變生產行為,創造新型的文化參與模式。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翁章梁副主任委員也表示,從農不易,過去慣行農法常認為「沒有農藥和肥料種不起來或收成很少」,經過這幾年的綠色革命,逐漸可以看到一些實行生態農法的成功案例,希望大家一起宣揚,透過這些事蹟放大的過程,讓更多人一起加入生態農法的行列。

WoWoNews 版權所有 RSS訂閱
Copyright©2008 wowonews.com All Right Reserved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