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2日 星期一

海內外產官學共同倡議教育為根本 「2017海洋廢棄物論壇」圓滿落幕

分享
((右起)環保署水質保護處簡任技正宋欣真、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兼任研究員邵廣昭、海洋科技博物館館長吳俊仁、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處長謝偉松、環保署環境衛生與毒物管理處簡任技正邱國書、臺灣海洋大學教授蔡政翰)
【WoWoNews】「2017海洋廢棄物論壇」於5月20日、21日由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結合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等單位共同舉辦。首日論壇特別於海洋塑膠微粒、漁業廢棄物等研究、國際NGO如何結合專業成為政府支持的夥伴,並強調開啟產業界的對話等,提出多元的海廢解決方案。5月21日論壇,針對台灣公部門海廢處理現況與挑戰、教育實務交流進行討論;大會並呼籲,希望以教育為根本,結合國際交流與國內研究能量,並將成果運用於政策上,提升台灣及世界環境教育意識。來自美國、日本及韓國的學者,一致認為臺灣已經具備帶動世界海廢議題的參與能量與條件。

5月21日論壇中,環保署水質保護處簡任技正宋欣貞在演講中提到,經過連年的努力,2018年起,環保署將積極展開限塑、減塑及無塑的政策訴求,例如管制購物不得提供免費塑膠袋,對象增為14行業類,以及禁用塑膠微粒用品等法令。環保署簡任技正邱國書呼籲,台灣不缺有愛心的人,缺乏的是行動的開始;透過環保署「海岸淨灘認養系統」,結合企業、學校、宗教、環保等團體,期望朝向全臺海岸淨灘認養達50%以上的目標而努力。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處長謝偉松則提到,金門因為臨近大陸泉州及廈門的環境特性,加上受東北季風及洋流的影響,保麗龍、漁網、大型浮桶成為海洋廢棄物的主要項目;同時顯現出臺灣與大陸在環境政策對話與海洋環境教育提升的急迫性。

海洋科技博物館展示教育組主任陳麗淑說明,海博館原為垃圾掩埋場,後來轉換為環境復育公園,直接成為環境教育場域。海科館以海洋環境教育為本,積極向下扎根,以多元寓教於樂的活動,引領大眾思考人為力量對於自然環境改變的影響。陳主任強調,不惟如此,海科館經年的努力,已經引發社區自發性的環保意識,並帶動出社區對於保護海洋環境的高度關注。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經理楊松穎說明,基金會投入「育養海岸」計劃(coastalwatch.hk),透過浮球GPS追蹤系統,調查出垃圾來源與漂流路線,引發海廢與人類生活習習相關的省思。未來,將強化香港的海廢研究,期望尋求永續的解決方案。

論壇在綜合討論中,美國Dr. Marcus Eriksen表示,台灣的海廢參與已具有世界的領導條件,並建議不僅關注下游滅災的議題,更應提升與上游的產業源頭進行控管的溝通。韓國Dr. Sun-wook Hong則表示,亞洲是全球海廢的主要來源,期望未來積極透過研究,開啟與政府的對話並獲致政策的支持。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兼任研究員邵廣昭指出,海廢研究已列為聯合國與國際間探討的議題,特於廢棄物對於環境及物種多樣性的影響、海洋環境監測、跨部門政策整合等,顯見國際間對海洋投注更高力度的關注。荒野保護協會海洋守護專員胡介申表示,呼籲每個人從自身做起,雖然無法立即產生效果,但國際間對於臭氧層議題的努力已有前例,目前在各國簽署公約的共識下,已經延緩臭氧層的破壞;因此,只要齊心努力就會有改變的效果。

最後,慈心基金會執行長蘇慕容代表大會提出三項倡議,第一,教育仍是提升公民環境意識的根本;第二,促進海洋廢棄物的各類研究與國際交流,提供政府跨部門間的整合與政策立法依據;第三,促進產業界運用循環經濟理論的發展。論壇結束前,義達創新公司董事長余金龍也向與會者分享台灣利用科技處理海廢塑料的再生技術;台灣知名有機連鎖通路里仁公司,也表達從2016年起已著手減用100多項產品的塑膠包裝,預計一年可減少使用高達235萬個塑膠包材。
WoWoNews 版權所有 RSS訂閱
Copyright©2008 wowonews.com All Right Reserved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