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9日 星期六

縱橫經緯 地圖解密 臺史博「地圖很有事」特展 揭密古今地圖故事

分享
(臺史博「地圖很有事」特展今舉辦開展活動)

【WoWoNews】一張地圖有多少種看法?能承載多少秘密?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即日起至明(107)年8月12日間在臺史博展示教育大樓4樓第1特展室展出「地圖很有事:地圖的臺灣史特展」,邀請觀眾一起走入古今地圖中的經緯世界探密。

有別於傳統的地圖展,本次特展除了帶觀眾從地圖中看見這塊土地在不同族群、時代下的多元歷史樣貌,也進一步結合常民生活圖繪、藝術作品等,帶觀眾認識平面圖像維度外常民真實生活樣貌,從歷史、生活、藝術等多元觀點看見地圖的多樣面貌。值得一提的是,這次的特展除了展出臺史博從16世紀至今的豐富地圖館藏外,已故旅法學者兼畫家侯錦郎家族所收藏的18世紀末御製臺灣原漢界址圖也將首度在臺曝光,精彩可期。

展覽開幕典禮於今(9)日由文化部長鄭麗君與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長王長華共同主持,活動由臺南應用科技大學舞蹈系,演出代表當時原住民及漢人在界線上彼此交流的舞蹈,藉這齣舞碼也反映清代沿山邊區社會的動態發展及族群間的頻繁互動,從過去原漢界線的拉扯到現今的共融。文化部長鄭麗君表示,透過不同時代的地圖中,可以看到治理者對臺灣關注的焦點與印記;在當代地圖中,看見社會議題的傳遞與關照,而地圖的空間意涵,從人的意志、思考與議題中,不再是圖像的意涵,更顯現各個時代獨特的觀點與權力關係、歷史、生活議題,直至現代,地圖的發展與定義越來越多元,並非顯現其空間與距離,地圖的主題依據人們生活的空間及關注的議題就此開展。

館長王長華表示,博物館不僅應保存、推廣歷史,更有關懷當代社會的責任,展覽中展出的臺南土城仔地方地圖,就是博物館與在地文化社群合作,在8個多月實地探索、訪查與繪製後,呈現在地群體共同生命記憶;另外,臺史博也調查製作了臺南火車站及永康工業區周邊新臺客生活地圖,希望透過地圖呈現新臺客與在地居民的生活圈、促進相互瞭解互動,未來也將與社會團體合作發放給初到臺南的新臺客,讓他們更快熟悉、參與臺南在地生活。

特展設計以縱橫交錯的經緯意象貫穿整個展場,引導觀眾一同揭開地圖與圖中臺灣的秘密。入口首先以探索世界的概念展出16至19世紀西方國家繪製的古地圖與地球儀,展現近代地圖繪製的視角、成像,如何因繪製者想像與當代世界觀與目的而不同,也透過木板、銅板、鋼板、石版印刷的古地圖說明製版技術演進。緊接著則以地圖臺灣為概念,依照時間軸展出不同時代地圖中臺灣的身影。「徘徊北迴歸線的島嶼」單元中展出的16、17世紀地圖,呈現早期因地理認識缺乏,徘徊於北迴歸線周邊、輪廓、名稱不定的臺灣形象。「幻想與現實的分界」中則以多版本的18世紀原漢界址圖,呈現原漢互動軌跡,同時1:1地搭設當時阻絕原漢往來的土牛堆、土牛溝意象,並結合多媒體互動讓觀眾瞭解、對照當今地圖與當時的原漢界線。展區同時搭配展出描繪原漢生活的風俗圖、采風圖與畫報等文物,讓觀眾看見地圖描繪下的族群生活與互動關係。

「放大鏡下的臺灣」則透過地圖、測繪儀器、教科書等文物,清楚呈現日本領有臺灣後,不僅立即將臺灣劃入國土地圖、藉由教育塑造人民國土意識,積極地透過科學調查、測繪掌握人口、資源,加強殖民統治,同時將地圖應用於觀光旅行、交通等宣傳推廣。「反共復興的基地」中,除了以二戰前後臺北市街圖呈現國民政府來臺後更改街道路名、去日本化的痕跡,同時展出以地圖結合反共標語宣傳「反共復興」意識的教具、書桌、空飄傳單等。「地圖說話」單元,則透過影片、圖像與互動,呈現近年來地圖繪製如何成為凝聚地方參與、建立集體認同的媒介,而地圖表面下環境的變化,以及國內外藝術家如何結合地理資訊、GPS定位以及人際網絡資訊轉化藝術作品、連結日常生活,最後再邀請觀眾親自操作大型互動式地圖,理解健康、戀愛、宗教、休閒等日常議題與反核、民怨等社會議題如何在地圖上呈現,而地圖又如何與生活應用結合。
WoWoNews 版權所有 RSS訂閱
Copyright©2008 wowonews.com All Right Reserved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