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15日 星期三

最具詩意的4D科技演出 《 光年紀事:臺北─哥本哈根》臺北藝術節世界首演

分享
(圖/狠劇場&狠主流《光年紀事:臺北-哥本哈根》世界首演精選劇照-05(攝影:陳宥中 CHEN Yu-Chung))

【WoWoNews】獲WSD(世界劇場設計展)金獎肯定的劇場及影像導演周東彥與狠劇場/狠主流團隊,和丹麥跨國製作之最新劇場作品《光年紀事:臺北─哥本哈根》,8月11日起至8月19日於本屆臺北藝術節世界首演,地點在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廳,隨後接連展開國際演出。

《光年紀事:臺北─哥本哈根》創作契機始於2013年,劇場導演周東彥以《空的記憶》,在世界劇場設計展(World Stage Design)拿下「最佳互動與新媒體設計」大獎,獲得丹麥埃爾西諾文化庭院(The Culture Yard)的藝術總監Mikael Fock主動提議,以獨步全球的4D Box(智慧舞台),以及holography(浮空投影)進行劇場共同製作。

以此開始的機緣,臺灣丹麥兩地的創作夥伴於2015至2016接連兩年往赴臺灣、丹麥,進駐由老船廠改建的丹麥文化庭院。以兩地的文化特色、地域性的情感記憶為創作激盪,不僅融合兩地表演者魏雋展、Kasper Daugård Poulsen的生命經驗,更將雋展的基隆老家、Kasper童年伴隨入眠的丹麥童謠入題,歷程三年,在逐步確實的發展中,完成了臺灣、丹麥兩地世界首演前的四次階段性呈現。

本作使用的4D Box浮空投影技術,聽起來頗具未來感,其實源自於19世紀的「佩珀爾幻象」(Pepper’s Ghost)的投映技法,丹麥文化庭院以此為基礎,再添入3D影像、Kinect感測互動等當代科技,造出豐富幻境的視覺景象。延續過往階段呈現的成果,本次《光年紀事:臺北─哥本哈根》除了探究4D Box驚奇的視覺效果,也探向了更廣博的記憶、時間與空間向度,不忘以科技回映對於「人」的關懷。

周東彥表示:「簡單說,人到劇場看戲其實就是3D,我跟你都是真實的,但是我們之間會有一個虛擬的、浮著的東西,這就是4D劇場,讓人像是在夢境中飄忽遊走。」「此作品是一場集體創作,一群人一起找答案,一個不明確的可能,我覺得這種感覺很棒。」東彥回憶創作過程表示:「我們沒有先設定腳本,是到了現場才開始累積素材,從哥本哈根的港口碼頭、臺北的淡水河畔,以及演員的家,拍攝大量的影像,寫了無數的筆記,不停對話,逐漸完成這個作品。」

《光年紀事》於今年除與原各組設計製作團隊持續創作,更重新整合集結多達七人編制的臺灣丹麥影像團隊,不僅重新爬梳多年累積的影像元素,重拾原有的破碎邊線,展現如粉塵狀爆裂破碎美感,也將故事內所提內涵與深度透過影像「講」出來。更添入台灣、丹麥兩地特有的文化素材,透過實景、虛擬透視動畫等影像鋪排,重新凝視在地文化的迷人面貌。經由雲門舞集藝術總監林懷民的引薦下,創作團隊也與擅長寫夢的文學家駱以軍交流文本內容,不僅在視覺上持續探索以「記憶」、「夢」為題的影像美學,且在聽覺的處理上,這次也使用環場音響,營造整體豐富細緻的視聽感受。

《光年紀事:臺北─哥本哈根》希望透過科技回歸對「人」的關懷,希望伴隨更多觀眾一起走在探尋「記憶」與「夢」的光年旅程。在臺北藝術節演出後,隨即將在9月啟程參與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節(Linz Ars Electronica),並於2019年5月前往丹麥點擊藝術節(Click Festival)演出。
WoWoNews 版權所有 RSS訂閱
Copyright©2008 wowonews.com All Right Reserved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