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圖/遠見「FUTURE NEXT!合作共生 疫後關鍵下一步」趨勢論壇邀請到(從左至右)史丹佛大學醫學院防疫醫療政策中心主任王智弘、慈濟大學校長劉怡均、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的台灣大學副校長張上淳與《遠見雜誌》社長楊瑪利。)
【WoWoNews】全球新型冠狀病毒確認人數每日以百萬增加,至7月31日止確診個案突破1,728萬例,死亡人數也將近70萬人,該如何齊心運用專業知識、資源整合與國際合作,以期恢復正常生活變得相當重要。
疫情帶來災難,也引領全球互助共生!《遠見》創刊34週年,今(8/3)日舉辦「FUTURE NEXT!合作共生 疫後關鍵下一步」趨勢論壇,首播越洋專訪病毒專家何大一影片,並邀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周志浩、張上淳、史丹佛大學醫學院防疫醫療政策中心主任王智弘、慈濟大學校長劉怡均,針對第一波疫情後,台灣各界如何合作共生進行了討論。
擔任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的疾病管制署署長周志浩表示,全球COVID-19 疫情傳播風險仍高,國際疫情持續嚴峻,每日新增確診數屢創新高但目前尚無疫苗或有效的抗病毒藥物,目前需要透過各項防疫措施已有效阻斷境外移入導致國內疫情之傳播鏈,防疫成果需要政府及民眾的共同努力,民眾需要落實防疫新生活運動,並配合檢疫及防疫措施、政府持續監測疫情,適時調整防疫策略,還需要各界積極開發疫苗及藥物。
在沒有完整配套措施前、也無邊境快篩隔離等的政策之下,不贊成全面解除邊境封鎖的民眾仍占59.7%。53.9%的民眾,認為可以採取邊境快篩,並隔離高風險族群後,再解除邊境封鎖;而有42%覺得要與零確診國家進行區域合作,有條件地解除邊境封鎖。現史丹佛大學醫學院防疫醫療政策中心主任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的王智弘自新冠肺炎以來已發表七八篇國際期刊讓台灣成為國際焦點,王智弘表示台灣防疫做的好,跟國際間已是”same storm, different boat.”的區別,如果能做好入境的檢測、與疫情控制良好的國家進行資料的交換是很好的方式,若不能解封政府若能考慮繼續發放三倍券活絡經濟也是一種好的方式。
擔任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的台灣大學副校長張上淳,過去亦是抗SARS功臣之一,他表示,防疫的重點在於如何把病毒阻絕於境外、並且不要造成太大規模的社區感染,台灣目前做到幾乎是零社區感染(傳染限於家人間),但國人現在的標準在於期望每天都是「加零」,可是為了「加零」,這其實會帶給政府很大的壓力,會阻斷與國際間的經濟往來;對於入境篩檢其實有很多時候是不見得入境的當下可以篩檢出來,若能容許在保持國人健康無虞的狀況下接受少量的疫情、經濟活動被開放,可能是一個不錯的選項。
慈濟大學劉怡均校長表示已與中研院、台北慈濟醫院合作開發完成「新冠肺炎雙抗體檢測試劑」,10分鐘就能檢測受感染者血液中的兩種抗體,準確度達94%,將可量產並應用於研究及臨床,也已經接獲來自國際間的訂單。期望未來有機會將這樣的成果也貢獻給台灣民眾使用。
論壇中除了幾位專家提出不同的專業看法以外,亞倫‧戴蒙德愛滋病研究中心創始人何大一也以影片的方式帶來他所率領的美國醫學團隊如何找出新冠病毒抗體的新突破,他的抗體療法最快在明年第一季就能派上用場。談到崩解全球秩序的新冠肺炎,何大一表示:「未來一到兩年,我們都得學會與新冠病毒共生」,這位美籍華裔科學家、愛滋病毒權威的專家也斬釘截鐵地表示,新冠病毒不會像SARS一樣消失,而是會像流感般反覆出現,直到成功研發出克制它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