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7日 星期四

7月7日臺灣漆藝日 漆藝人共推永續臺灣漆

分享
(圖/漆藝界貴賓合影留念,左起賴信佑、梁晊暐、工藝中心張仁吉主任、王清霜、黃麗淑、陳國珍、王賢民老師等)

【WoWoNews】漆藝為臺灣重要文化資產,是一門雕塑、繪畫與工藝綜合的應用藝術。今年,由國內漆藝協會、社團以及個人創作者等各界代表,共同將每年國曆七月七日定為「臺灣漆藝日」,宣示屬於臺灣漆藝人的日子,於今日(7/7)辦理首次慶祝活動,藉以集結漆藝界的力量,凝聚對在地自然、文化的認同,促進臺灣漆藝的自主性、原創性與永續發展。今日參與盛會來自產官學界等貴賓,包含漆工藝人間國寶王清霜及黃麗淑、臺灣漆藝協會、臺灣漆文化協會、蓬萊塗協會、葫蘆墩漆藝協會、台中市漆藝協會、豐原漆藝博物館、臺灣工藝之家協會、臺灣頂極工藝協會、臺灣工藝聯盟總會及各相關工藝科系學界代表等。

「臺灣漆藝日」定在「7」月「7」日,乃以「漆」、「柒」互為異體字,皆數字「七」之大寫。而「7」月「7」日也隱含著「漆」、「漆」之意涵,第一個「漆」字為動詞,意謂塗裝(把漆塗在器物上);第二個「漆」字為名詞,代表材料、技法。漆藝使用的「天然漆(或稱生漆)」為漆樹的樹汁汁液,具有防腐、耐酸鹼、絕緣耐熱及環保無毒等特性,不僅有保護與增加器物耐久性之實用功能,應用於漆藝藝術發展又可美化生活。

漆工藝人間國寶黃麗淑老師表示,感謝工藝中心帶領漆藝人共同選擇七月七日作為「臺灣漆藝日」,這對漆藝人來是說極大支持與鼓舞,相信未來不管在技術性及知識性上,會有更多屬於漆藝的舞台。臺灣漆藝日發起籌備委員會召集人王賢民則說,未來希望所有的漆藝人銘記每年的七月七日為「臺灣漆藝日」,並在這天回到漆藝的「娘家」工藝中心,除感謝工藝中心多年來致力於漆藝的推動外,亦可互相分享交流彼此創作心得,共襄盛舉。而主辦活動的臺灣漆藝協會理事長梁晊瑋則表示,感謝各界前輩遠道而來參與今天的紀念活動,希望大家皆收穫滿滿,未來漆藝發展亦能更上頂峰。
(左三工藝中心張仁吉主任進行(煉漆)活動,象徵自產材料與製作技術推廣)

漆來自山林,漆藝為人與自然共生的實踐。1921年,日人引進安南漆樹來臺,此時期,也開發出別具臺灣在地風土色彩的「蓬萊塗漆器」,為當時重要的產業觀光產品。臺灣光復後到1970年代,是臺灣漆產業蓬勃發展的鼎盛時期。1980年代後,塑膠用品逐漸取代漆器產品,伴隨經濟起飛帶動產業結構改變、工資高漲等環境因素,至1990年代後漆產業幾乎萎縮殆盡,國內使用的漆材料幾乎仰賴進口。而臺灣漆工藝的發展,回溯到1916年的「山中工藝所」以至陳火慶、賴高山、王清霜等漆藝界前輩,以及後來陸續成立的相關協會組織推動之下,持續開枝散葉。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張仁吉主任表示:7月7日臺灣漆藝日,以飽滿活力的人文自然色彩視覺呈現臺灣漆藝充沛的生命力,以七道漆痕交互線條象徵7月7日,亦表示漆液取自臺灣山脈下的漆樹,匯流至今日的臺灣漆藝日,亦象徵工藝創作及人才逐步累積,代表一種承先啟後與歸屬感,整體呈現臺灣漆藝的在地性、主體性、藝術性、精神性與可識性。目前臺灣漆藝的材料因缺乏在地自足性,國內也少有能自行煉漆者,整體漆產業更面臨人力老化趨勢。有鑑於此,未來我們將以健全臺灣漆藝產業生態系為目標,推動漆樹復育與在地人才育成,以創造漆藝在地價值鏈和永續傳承,提升漆藝發展的自主性與競爭力,進而促成臺灣主體性漆工藝的文化產業輸出。

首次的「臺灣漆藝日」,發起儀式由臺灣漆藝日發起籌備委員會召集人王賢民、臺灣漆藝協會理事長梁晊瑋、漆工藝人間國寶王清霜及黃麗淑、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主任張仁吉與漆藝各界代表一起在主題牌匾上簽名慶賀,象徵漆藝界之共融、共存、共創。慶祝活動亦呈現漆藝從材料到生產的一連串過程,以植樹象徵漆樹復育,煉漆為自產材料和製作技術之表達,匯集各地漆藝自主文化作品展代表技藝傳習,並以交流座談做為漆藝知識的交流擴展,讓臺灣漆藝價值得以永續實踐傳承。
WoWoNews 版權所有 RSS訂閱
Copyright©2008 wowonews.com All Right Reserved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