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島嶼飛行》特展透過蝶蛾影像與對應的實體標本共同呈現臺灣在地的生物多樣性)
【WoWoNews】國立臺灣博物館全新特展《島嶼飛行—臺灣蝶蛾生存記》即日起至115年5月31日於本館展出,集結近300件蝶蛾典藏標本,包括稀有的黃鳳蝶(推測已滅絕)、保育類大紫蛺蝶,以及世界最大型蛾類之一的皇蛾,並搭配高畫質生態影像與互動裝置,以多元的構思呈現昆蟲類群中「鱗翅目」的科學進展與當代議題,帶領觀眾從全新角度探索蝶與蛾的繽紛世界。
今(24)日臺博館舉辦特展開幕典禮,眾多學界與跨領域貴賓出席與會。館長陳登欽在致詞時特別感謝眾多專家、協力單位與長期支持者的協助,讓展覽得以呈現更豐富而細緻的內容。他也以自身對蝶蛾認知的轉化為例,分享在參與策展過程中的啟發,期盼本次展覽能成為不同世代與同好交流的場域。陳登欽也指出,此次展覽嘗試以「減少廢棄物」為方向,採用可移動、再利用的展示設計,為博物館永續展覽模式邁出新一步。(《島嶼飛行》特展展出推測已滅絕的稀有黃鳳蝶標本)
臺灣素有「蝴蝶王國」之稱,而與蝴蝶同屬「鱗翅目」的蛾類,其物種多樣性竟高出十倍!至今,全島記錄的蝶蛾已超過5,200種,約占臺灣昆蟲的四分之一,其中1,300種為臺灣特有種,展現出令人驚嘆的島嶼演化與生態生命力。
《島嶼飛行》以一般民眾對「蝶」與「蛾」習以為常的劃分,在展場入口過道以一左一右對照揭開序幕,再逐步帶領觀眾以「鱗翅目」為整體觀看視角,由淺入深認識六大主題單元,包含蝶蛾從卵、幼蟲、蛹到成蟲的完全變態生命史、探索牠們如何在高山島嶼中演化適應、又如何並施展偽裝、警戒與擬態等防禦絕技;展區中段,觀眾將伴隨科學進展認識夜行類群如何以氣味與聲波溝通、感知環境,並了解這些暗夜信差,以及日行類群訪花吸蜜所面臨的當代威脅,最後一同見證公民科學與藝術創作交織出的自然與人文共生之境。(《島嶼飛行》特展集結近300件蝶蛾典藏標本)
策展人、臺博館研究助理吳士緯表示,蝶與蛾的幼蟲猶如三明治的餡料,由牠們所吃的植物、取食牠們的肉食性動物夾於其中,扮演大自然食物鏈中不可或缺的角色;而日行類群中,例如蝶類的成蟲往往能擔當民眾親近自然的起始媒介,而活動週期與大部分人顛倒的夜行類群,則於近年被報導是夜間開花植物重要的傳粉媒介。本次展覽中近乎所有的展示標本皆源自臺灣,是為策展上對全臺灣民眾最誠摯的邀請—歡迎來此欣賞五千餘種蝶蛾的縮影。
本展以「生存的壓力造就生命的多樣性」為引,並以「知識的共創與正向循環」為期許,策展團隊結合國內外近二十年來的演化生物學與分類研究成果,並串連當代公民科學平台「慕光之城—蛾類世界」臉書社群,讓民眾的野外觀察影像與紀錄濃縮至博物館展示現場,形成研究、教育與公眾之間的知識循環。展場尾聲由藝術家王宗欣以數位影像裝置詮釋標本紋理與色塊的再生轉譯,象徵知識的流動與新生。
《島嶼飛行—臺灣蝶蛾生存記》特展為文化部推動「典藏活化、博物館再造與文化永續」政策的具體成果之一,從展示理念、內容到手法全面呼應自然與人文的共生精神,期望引發社會對自然保育與生態永續的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