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記者吳鳳媖/台北報導
在2011國際森林年地球日的週末,由農委會林務局與花蓮樸門合作,一起營造全台最大座的食物森林,透過自然設計探討種樹成林的新觀念,並為園區導入生物多樣性的系統,透過植樹、生態菜園、保水系統的實作,進行一場大規模的「食物森林」營造運動。
農委會林務局表示台灣的森林管理從早期經濟伐木,隨著時間演進轉為重視生態保育、森林育樂、環境教育、公益價值及生態系經營之管理方式,其中森林育樂工作自1963年第一個合歡山國家森林遊樂區開放後,陸續建置完成18個國家森林遊樂區。而90年代後,綠色造林則是從山地走向平原,在2011年聯合國國際森林年,結合綠色造林與森林育樂的政策脈絡,推出第一個平地森林園區,就在花蓮大農大富。
在這個全球暖化議題的新世紀,富貴的意義已經不是土地的金錢價值,而是生養其上的森林生物多樣性,以及週邊社區的富足豐饒。農委會林務局表示樸門(Permaculture)是permanent(永恒的)與agriculture(農業)及culture(文化)之縮寫。由澳洲塔斯瑪尼亞大學教授比爾墨利森(Bill Mollison) 於1970年代所創。樸門法則取師自然,樸門運動是以永續性的食物生產與生活方式,透過社區、經濟、文化、人際交流與自然生態的領域交互不斷進化的運動,與該局推動生態系經營的概念不謀而合。
農委會林務局今年因應2011國際森林年forest for people,forest for all的概念,首度引進樸門永續設計中的「食物森林」概念,自4月23-25日花蓮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邀請花蓮樸門部落、慈濟大學以及週邊社區夥伴共同舉辦三天兩夜的樸門食物森林工作假期,號召50位志工參與挖保水線、種植約十大類、80幾種、超過300株的植物,讓森林增加生物多樣性、水資源保育、維持土壤健康、生產食物等功能,建構植物彼此照顧的自給自足森林系統。農委會林務局表示這是有別於以往植樹造林的新嘗試,未來期達成與周邊社區共榮、與自然共生分享的食物森林。
農委會林務局說明在地歷史的綜深與國際低碳樂活的交會下,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要成為大家皆可親近的森林,陸續將再推出工作假期系列活動「社區家庭樹」、「無礙棧道與植物療癒」等主題,農委會林務局期結合志工的力量與周邊社區的參與,用永續陪伴的心情跟著森林一起長大。讓平地森林遊樂區真正與自然共生、和社區共榮、促進多元共融。相關活動訊息請至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工作假期網站(http://forestforall.pixnet.net/blog)及台灣山林悠遊網(http://recreation.forest.gov.tw/)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