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圖/《遠見雜誌》3月號封面故事遴選出「小診所 大醫生100」,今(25)日出刊記者會上,7位大醫生們代表聚集,一同見證台灣基層醫療的巨大能量)
【WoWoNews】你知道嗎?台灣人一年平均就醫15次,高居全球第一,逾65歲長者更高達30次。然而,民眾仰賴口耳相傳選擇醫師,以及小病也擠大醫院的觀念,使得分級醫療始終難以落實,加速了社區醫療體系崩解!事實上,許多民眾不知道家醫科醫師是為民眾健康把關的第一個守門員,因為強調全人、持續性照顧,如果他們的功能發揮得宜,不但可節省健保費,還能對全民健康有更好的照顧。
《遠見雜誌》3月號封面故事遴選出「小診所 大醫生100」,走訪全台、上山下海,足跡深入大城市小鄉鎮,挖掘這100位診所好醫師服務患者的故事。他們把病患當家人、當朋友,傾聽患者的心聲,耐心衛教。這100位醫師,在小診間內看病,卻是守護社區民眾健康的大醫師。今(25)日出刊記者會上,7位大醫師們代表聚集,並邀請嘉賓衛福部次長許銘能蒞臨,一同見證台灣基層醫療的巨大能量。
萬人中海選
100位厝邊好醫生 這樣選出來的!
目前全台開業醫師共1萬6000多人,要用什麼標準挑選出好醫師,是一件費時耗力的工程。
初步彙整醫界意見,並參考各公會醫療貢獻獎的名單後,《遠見雜誌》以堅守醫療專業與崗位、積極參與醫療公共事務,及熱心服務社區、偏鄉和弱勢等三大標準,多方徵詢醫界、公部門、在地意見領袖等,反覆比對名單,並進入診間採訪後,才確認最後百位人選。
最後出爐的100位醫師,每個人在基層社區都扮演家庭醫師角色,照顧許多家庭一家老小。《遠見雜誌》副總編輯滕淑芬表示,醫病投緣的關鍵,在於彼此的態度,醫師能視病猶親,患者才會誠實以告,尊重專業,讓醫師發揮實力。「小診所 大醫生100」專題不是為這100位醫師寫史記,而是反映基層醫療的真實面貌,希望所有民眾都能找到一位與自己投緣的在地好醫師。
《遠見》精選百大醫生
內科最多、女性僅4位
此外,從科別來看,百大診所醫生名單中以內科最多,占25位;若再含兒科、耳鼻喉科、肝膽腸胃科,這幾大專科主看感冒、肺炎、鼻竇炎、三高慢性病等,是民眾最常見的日常疾病,共介紹54位。
其次為家醫科,占22位,全台家醫科執業醫師共3300多位,六成都在基層診所,是開業比例很高的專科。至於年紀,以50到60歲最多,共62位。醫學訓練比其他專業長,又需在醫院強化臨床經驗,不少醫師多在大醫院待到主任級後才回歸社區,年紀因此偏高。
有趣的是,本次百大醫生中只有4位女性,性別比例懸殊,醫生這一行原本即以男性為主。全台執業醫師4萬3000多人,高達82%是男性。若是開業的一人診所,更需要校長兼撞鐘,女醫師若已走入家庭、生兒育女,很難兼顧,因此開業女醫師比例偏低。
想要健保不倒,社區診所絕不能少
《遠見雜誌》「小診所 大醫生100」的專題緣起,是希望針對目前「大醫院人滿為患」「地區醫院紛紛倒閉或被迫轉型」的怪象,為台灣醫療崩盤提早止血。事實上,過去十年來,為了讓健保不崩盤,主管機關正努力推動基層醫療,期待減輕台灣民眾看病過於湧到大醫院、健保濫用的狀況,但因宣導不足,很多民眾仍不知道基層好醫師就在身邊。
醫改會認為,醫學中心不應過度「拚門診」,若能將輕症或慢箋病人轉到基層,可減少門診爆量、醫護人員過勞,也能有更多時間,照顧重症或住院病患,從事臨床醫學研究。而節省下來的健保支出,除了可稍稍紓解財務負擔,也能用來鼓勵優質的基層團隊或家醫群。
2015年底基層醫療院所上街頭的訴求之一就是「落實分級轉診」,希望能讓大病到大醫院,小病到小醫院,但20年來就是做不到。因為如果民眾直接越級到大醫院就醫,只多收360元門診費,若《健保法》能完全落實,實際上應收到1526元,等於每件少收了1166元,累積起來相當可觀。想像一旦民眾去台大看感冒,知道要付1100元,慢慢就不會去了。
本次挖掘全台百位診所好醫生,即希望民眾可以從住家附近診所,尋找合適醫生,成為自己的家庭醫師,遇到重大疾病時,才跑大醫院。這才是台灣健保可望持續長久的良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