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11日 星期五

遭家暴兒少二成六不對外求援 家扶籲社會大眾「主動關懷伸援手」

分享
(圖/家扶呼籲社會主動覺察、立即關懷、積極行動,為兒少建立平安快樂的成長環境)

【WoWoNews】家扶基金會調查全台國小三年級至國中三年級(9至15歲)1,223名兒少後發現,有近一成(7.6%)兒少表示家中有打人、摔東西、肢體拉扯等暴力行為,令他們感到擔心、害怕。7.6%看起來不是很大的數據,但如以全台9至15歲兒少總人數為設想時,那麼就有將近12萬個孩子,曾經驗過這些令他們感到恐懼、害怕的家庭衝突事件。且進一步詢問得知,有8.1%的孩子表示曾經被摑掌或打頭;2.2%曾有被打胸部、腹部、背部。若進一步調查兒少的想法可知,若家中已發生暴力行為時,有近三成(26.9%)的兒少會選擇不對外求援;甚至若有發生家人出現自殺自傷言語或行為時,超過三成(31.4%)會自己想辦法、不對外求援。孩子是未來的社會棟梁,且這段年齡的孩子正是在發展人格健全與社會認知的關鍵階段,家扶基金會執行長何素秋及榮譽兒童保護大使郭子乾共同呼籲,應主動覺察身邊孩子的小小異狀;若有異狀要進一步立即關懷;當有兒虐疑慮時即要積極行動通報,全面建立起孩子的防護網,守護孩子平安長大。

家扶資深社工林瓊怡,分享她曾輔導一名目睹家庭暴力的11歲孩子祥祥。一次家庭訪視中,祥祥對她娓娓述說,看見父母親因為搶手機而爭吵,心理焦慮不已,但當孩子介入調停,卻被父親賞了一巴掌。此時,身為社工的瓊怡同理回應:「心裡一定很無力吧?」原先外表無大礙的孩子,淚珠就一顆顆掉下來,那時瓊怡心裡確認,家庭中的暴力行為,無形帶給孩子許多負面的隱形情緒,只是孩子多數不知要如何表達。

此次調查,發現近兩成(19.1%)兒少發現家人有經常爭吵或情緒方面的問題;有一成三(13.6%)的家人有身心精神健康問題;有暴力言語(威脅、恐嚇)的有9%,另外,有近一成(7.6%)兒少表示家中有暴力行為(打人、摔東西、拉扯)的現象。值得注意的是,兒少觀察家庭的氛圍有一部分反映在照顧者的日常管教手法上,有8.1%的孩子表示曾經被摑掌或打頭;2.2%曾有被打胸部、腹部、背部;4.4%的孩子表示家人會以摔東西、敲東西來恐嚇;2.3%的孩子曾經被鎖在家門外;1.9%的孩子曾因做錯事而不給飯吃;1.6%曾被威脅要殺害或傷害自己。

當我們進一步分析家中存在暴力言語或行為的兒少其負面感受時,發現孩子對於言語暴力的負面感受,不亞於肢體暴力。照顧者的在口頭上管教的手段,不涉及身體傷害的有「威脅交給警方」、「威脅自傷傷人」、「摔敲東西給予恐嚇」、「威脅中斷家庭/親子關係」、「不給飯吃」,是最讓兒少感到壓迫的。兒少面對家庭暴力或不當照顧的反抗行為,都極可能對於家庭關係或教養互動上出現負面的惡性循環;甚至也有受測學生直接表示會打回去、打自己、打其他人或物品…,凸顯暴力行為學習、複製的嚴重性,對於兒少的行為發展不利。

受測兒少中,9至15歲的兒少遭遇家庭困難時,有五成左右會透過學校系統中的師長、同儕求助,三成會向政府或民間機構求助,可見學校單位,社福單位,民間機構在教育、輔導和資源引介來幫助學生的重要性。但進一步交叉分析發現,受測兒少表示家裡已有發生暴力行為的家庭中,以自己想辦法解決,及等老師、親友或其他人發現再說等等被動心態來面對者,超過兩成(26.9%)。且家裡有發生家人有自殺自傷言語或實質自傷行為時,有三成(31.4%)表示認為自己想辦法解決即可。

家扶基金會執行長何素秋表示,社會不能等至兒虐事件上新聞後再義憤填膺,每一個孩子都十分寶貝,需要我們用愛包圍。家庭會發生嚴重的兒虐事件,是許多危機的累積,我們可以透過「高風險家庭關懷輔導處遇實施計畫」來協助這些已發出問題訊號的家庭。高風險家庭關懷方案自2005年實施至今,已將「高風險家庭」定義擴大到7類,包括:家庭成員關係紊亂與衝突、主要照顧者罹患精神疾病與藥酒毒癮,或家庭成員曾有自殺傾向,及其它貧窮、失業、單親,隔代教養等不利因素,或負擔家計者死亡、失蹤或入獄等。當孩子身處疏忽或暴力管教的高風險的危機中,已非「家」裡面的事情,而是社區、社會該主動關懷之事。
WoWoNews 版權所有 RSS
Copyright©2008 wowonews.com All Right Reserved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