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15日 星期二

「HER Gaze(她的凝視)」臺灣當代藝術展 紐約臺灣書院登場

分享
【WoWoNews】由中華民國文化部贊助,駐紐約辦事處臺北文化中心主辦的「HER Gaze(她的凝視)」臺灣當代年輕女藝術家作品展,即日起在紐約臺灣書院炫麗登場,並於將美東時間3月15日晚間6時30分舉辦藝術講座及開幕酒會,邀請紐約著名之Pratt設計藝術學院教授Nina Edwards擔任主持人,將與策展人、藝術家暢談創作理念,此展亦納入紐約亞洲藝術周(Asia Week)活動手冊,相信是臺美藝術界交流的一個絕佳契機。

紐文中心主任游淑靜表示,有鑒於聯合國婦女地位委員會(CSW)每年在三月召開大會,這段期間很多國家也在紐約辦理相關活動,以探討及提升婦女在現代社會的重要性,而三月又適逢紐約亞洲藝術周盛大展開,為加入Asia Week的龐大陣容,紐文中心特別規劃此展,呈現如何從女性觀點來觀照這個大千世界。這些藝術家雖都屬於80世代,非常年輕,但藝術造詣令人驚艷,很多作品已被藏家典藏,此次有多件作品特向臺灣知名藝術經紀公司「寒舍空間」借展,精彩可期。

展覽由獨立策展人賴麗惠策劃展出張嘉穎、張恩慈、何采柔、何思瑋、謝怡如、蕭筑方、黃海欣、顏妤庭等八位出生於80年代的女性藝術家近20件繪畫作品,藉此略窺臺灣年輕世代的女性繪畫風格與其所關注的主題。

20世紀著名的英國女性主義作家維吉尼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 1882-1941)在散文集《自己的房間》A Room of One's Own (1929)裡傳頌至今的名句:「女人想要從事創作,要有錢,更要有屬於自己的空間。」(A woman must have money and a room of her own if she is to write fiction.),直白地道出女性只要能夠獨立自主,即可實現創作的慾望。此次邀請參展的女性藝術家,皆出生於1980-1989年之間,距離吳爾芙出生年代相隔約100年之久,並未背負舊時代的太多包袱,且因出生在少子化且男女機會趨於平等的年代,女權意識、女性主義似乎並非這一代年輕藝術家刻意批判或強調的,而更多關注自身生活經驗、社會議題、周遭環境與內在精神的省思,在媒材與風格上也更為多元自由!

張嘉穎與張恩慈的繪畫皆以童話故事為題材,張嘉穎的繪畫主角或配角總戴著一張面無表情的臉及一對偌大圓滾滾的黑眼珠,不同於童話故事中的豐富表情、情感流露,她另創一個看似平靜卻又異常的童話世界,如《大野狼與小狐仙的魔幻劇場》;張恩慈則以家喻戶曉的白雪公主為主角,並加以縫繡,如《不完美的完美》,作品一方面引出現實與想像世界之間的鴻溝,另一方面又企圖縫合兩個世界的距離,畫面怪異的色調與殘留的棉絮帶出一種現實世界中焦慮不安的氛圍。

類童話式的元素也偶爾出現在何采柔的創作中,其雕塑作品《夢遊》裡頭戴黃色鳥頭面具與不成比例的小小身體,以一種偽裝的面貌示人,而其繪畫作品多以女性為主角,藉由身體、頭部與空間之間的緊張壓迫角度,及高飽和的明亮色彩凸顯出一種緊繃的精神狀態。

何思瑋與謝怡如的繪畫則充滿童趣的想像世界,源於自然與生活記憶、經驗的轉換。何的水彩《藍蛋I》及版畫《有兔耳朵的孩子》交織著動物、植物、人物與物件,呈現出怪誕奇特又纖細的奇幻畫面;而謝怡如的《勇敢》,夢幻似的女童與動物玩偶在如童話故事般色彩繽紛絢麗的畫面中,是藝術家投射出的美麗世界。蕭筑方則以塗鴉繪畫做為記錄生活的方式,如《冒煙女》以簡潔的線條色彩及直白的無厘頭形式,幽默描繪內心無奈的感覺。

顏妤庭與黃海欣的創作構思源自於社會新聞議題、資訊傳播等圖像的擷取轉化,創作風格大異其趣。前者的作品臨摹新聞事件報導與周遭環境視覺意象,《褌下#2》以工筆重彩方式(elaborate-style painting)呈現形似中國山水畫面,描繪一則「深山野溪烤肉天體趴」社會新聞;而後者將日常生活畫面、傳播媒體或官方宣導圖像,以一種童稚、隨意、色彩濃郁鮮豔的風格,模擬想像中的場景,《娛樂致死》即描繪享樂世代狂歡縱慾後的一種失控危機與災難感。

這八位介於26-35歲之間的女性藝術家的創作者,並無顯著的女權、性別意識,卻自然地帶有女性特有的細致與敏感的陰柔特性,誠如吳爾芙曾說:「作者所有靈魂深處的秘密、他的人生經歷以及他思想的特質,都在他的作品中被放大描寫。」不論是過去世代或當今年輕世代的女性藝術家,隨著時空環境的推演,乘載著需要面對的不同課題與理想,創作不僅成為展現自我的形式之一,同時在歷史層面上,也反映了所處時代的背景特質。



WoWoNews 版權所有 RSS
Copyright©2008 wowonews.com All Right Reserved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