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WoWoNews】「趕快把玩具收一收,怎麼都要講這麼多遍,還不趕快動作!」這劇碼,經常在許多家庭上演,也是父母感到頭疼的問題。研究調查發現,現代孩子對3C產品依賴過度,容易造成注意不集中,除了要安排妥當的使用時間之外,其實,可以透過身體的學習,引導孩子練習專注與聆聽的能力。
「聽」這個字,可再細分為「聽見」與「聆聽」。聽見,比較偏向自我的感覺,有可能只是聽到,卻少了對他人的感受。聆聽,是有意識的,專注在某種聲音,相比起生理聽覺,聆聽增添許多心理感受。通常孩子聽見父母的呼喊,往往左耳進右耳出,原來,可以透過音樂、故事、身體遊戲等方式,提高孩子的專注力,不只聽見,也開始學習聆聽。
雲門舞集舞蹈教室資深老師游文菁表示:「身體是孩子感受世界最直接的途徑,透過生活律動的課程,打開全身感官知覺,能更容易理解各種情緒語彙。舉例來說:孩子在『大象與小猴子』這堂課裡,會模擬大象重重的跺腳,用力搧耳朵,或是像小猴子輕輕走路,輕盈跳舞。用音樂元素做為媒介,孩子以身體去體會,去思考與生活周遭的各種感覺,在身體遊戲中,啟發創造力,玩出思考力。」
身體學習,沒有標準答案,也沒有一成不變的步驟。音樂,有音域高低,節奏快慢,音量強弱的區別。不同樂器具有相異質地,可以表現出各種情緒與張力,串聯元素,再結合身體動作,聆聽與專注的能力提升了,就越來越能掌握音樂的律動與表情。
聆聽,是感官意識的專注。表達,是一場獨特的心神領會。一位家長感動分享:「在街上牽著孩子,常感受到她的擺動。細細體會,原來她的身體在說話,有時候在訴說春天生命的綻放,有時候在訴說南臺灣夏天溫度的熱情,有時候在訴說秋天風鈴木的搖擺……孩子的身體,與大地在交融。」
我們的生活,需要多點理解與體貼的柔軟,減少面紅耳赤的吼叫場面。身體覺察的能力,最適合從幼兒階段開始探索與累積,透過身體學習,打開感官聆聽的開關。當孩子建立起想聽、願意聽的能力,想動就動,該靜就靜,專注力自然就冒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