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27日 星期四

紀實影像的前衛姿態 紀念美國前衛電影教父 TIDF重映約拿斯‧梅卡斯代表作

分享
(圖/約拿斯‧梅卡斯《追憶立陶宛之旅》)

【WoWoNews】紀實影像的敘事光譜,可以拓寬到什麼樣的程度?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以「紀錄的原初」為關鍵字策劃觀摩單元「比紀錄片還陌生:前衛的姿態」,蒐羅三位來自北美1960至1970年代前衛電影運動的重要導演:約拿斯‧梅卡斯(Jonas Mekas, 1922 - 2019)、賴瑞‧高譚(Larry Gottheim, 1936 -)、喬依絲.威蘭(Joyce Wieland, 1930 - 1998)的經典作品。他們用實驗精神構築出影像的純粹,均以前衛之姿給出另類答案,至今依然刺激著觀眾對於電影的思辨。

詩人在異鄉,約拿斯‧梅卡斯以攝影機寫日記

被尊稱為「美國前衛電影教父」的約拿斯在2019年以高齡96歲逝世,TIDF精選兩部生涯代表作以茲紀念。生於立陶宛的約拿斯自1940年代末期流亡至美國,隨後成為紐約前衛藝術運動的核心人物,他以第一人稱敘事的日記電影、家庭影像進行創作,主張傳統的電影定義應被解放,並撰文參與論戰,捍衛電影創作的自由。身為導演、詩人和藝術家,約拿斯畢生創作不輟,更於1970年與友人們共同創建「經典電影資料館」(Anthology Film Archives),志在收藏與推廣全球前衛電影,影響無數創作者。

約拿斯的流亡者與異鄉人身份,貫穿在其作品之中。《追憶立陶宛之旅》(Reminiscences of a Journey to Lithuania, 1972)橫跨了數十年的時間幅度,記錄故鄉與他鄉的文化隨筆,以獨白和即興律動書寫生命日記;《失去,失落,迷失》(Lost, Lost, Lost, 1976)是他與兄長在1940年代流亡至紐約時的心情寫照,攝影機成為詩人在異鄉的眼睛,在放逐與移動中持續追索,用六段不同時期的膠捲,記錄紐約外來移民社群的日常,組成自傳體的編年記事。

時間的顯影,賴瑞‧高譚與紀實影像原初點

同為美國前衛電影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賴瑞‧高譚以「定鏡凝視」窺見另一種真實。單元選映了他在1970年代初期的七部系列作品,其首部作品《藍色》(Blues, 1970)記錄一碗加了牛奶的藍莓,被景框外的湯匙一勺勺舀光的過程。單一鏡頭的概念攝製,在攝影機的凝視中觀照被攝對象的動靜變化,用極簡主義式的創作邏輯展現影像的純粹與哲思,也成為本屆TIDF主視覺的靈感來源。

賴瑞的前衛電影經典之作《霧》(Fog Line, 1970)以定鏡捕捉窗外的霧中風景,成為一幅若隱若現的動態寫真,該片亦受約拿斯盛讚為「短小,但是完美的電影」;當攝影機自《門外》(Doorway, 1970)開始移動,賴瑞從侷限景框觀想更大視野的企圖,也延續到《思》(Thought, 1971)一片中,雪地裡的動靜與緩慢運鏡呼應成韻,拓展對電影的思索;《口琴》(Harmonica, 1971)將鏡頭對準鄰座乘客,偕同窗外流動的景色與風,陶醉又和諧地共奏出迷人樂音。高齡84歲的賴瑞至今依然創作不懈,他本人也將於影展期間來台共襄盛舉,與觀眾交流他在創作上的思考。

來自生活的奇想,喬依絲‧威蘭的前衛視角

本次選映加拿大最具影響力的女性藝術家之一,喬依絲.威蘭的八部重要作品。身為女性,喬依絲總能將生活奇想轉化為饒富趣味之作,創作媒材更包括繪畫、視覺藝術與實驗電影。她在電影中,以獨特視角轉化生活中的日常時光,透露出「我拍故我在」的強烈意識,具體而微地表現出她對性別、社會與國族議題的關注。然而,身為1960年代少數的女性前衛電影導演,卻一直要到1998年逝世後,她的影像創作才獲得應有的重視和評價。

在喬依絲的代表作品《居家倒影》(Water Sark, 1965)中,她以家庭主婦之姿,將攝影機對準家中尋常物件,與鏡射倒影中的光影嬉戲,在侷限的空間內天馬行空地創作,堪稱最獨立的獨立電影;《貓食》(Cat Food, 1967)也是她的生活隨筆,記錄家貓熟練地啃食魚,伴隨遠方的海浪聲產生開放想像;《北美老鼠的生活與飲食》(Rat Life and Diet in North America, 1968)繼續由動物主演,以一場貓與鼠的越獄風雲,將兩者關係轉化為幽默慧黠的政治寓言;《著色》(Handtinting, 1967-68)是對職業訓練所女性各種姿態的排組,在錯落色彩間生成一種近乎儀式的規律節奏;《滴水》(Dripping Water, 1969)則由喬依絲與當時的丈夫、同為前衛電影導演的麥可.史諾(Michael Snow)聯合執導,創造一個僅有白牆、白盤、水聲與漣漪的空間,替靜物展現出神秘的時態韻律。

WoWoNews 版權所有 RSS訂閱
Copyright©2008 wowonews.com All Right Reserved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