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目宿媒體提供/《尋愛小說家:海史密斯》劇照-美國犯罪小說家_派翠西亞海史密斯)
【WoWoNews】2021年為美國知名犯罪小說家派翠西亞·海史密斯(Patricia Highsmith)的百歲冥誕,去年以她為傳記主角的電影《尋愛小說家:海史密斯》(Loving Highsmith)根據她的私密筆記,記錄這位神秘的「美國文學黑暗女士」,揭開海史密斯在離群索居、高冷的公眾形象背後,面對社會反同氛圍,而不得不隱藏的浪漫感情生活。她的許多作品皆被翻拍為電影,如:陶德·海恩斯的《因為愛你》、安東尼·明格拉的《天才雷普利》、希區考克的《火車怪客》、文·溫德斯的《美國朋友》。紀錄片《尋愛小說家:海史密斯》由瑞士女導演伊娃·維蒂亞(Eva Vitija)執導,中文片名由甫奪得今年金曲獎的最佳台語女歌手鄭宜農親筆手寫,溫柔相挺同志族群。電影邀請到劇集《權力遊戲》系列、《星期三》個性女星關朵琳·克莉絲蒂(Gwendoline Christie)獻聲朗讀,詮釋海史密斯深刻思索同性之愛的文字聲響,將於8月25日在台上映。
海史密斯是當代最偉大犯罪小說家之一,小說作品以男性罪犯主角「湯姆·雷普利」(Tom Ripley)系列最為家喻戶曉,該系列至今仍持續被改編成無數影視作品。然而創造出知名男性角色的海史密斯,就學時期便認知到自己喜歡同性,因為性傾向與母親長期失和,在母親安排下甚至被迫與男人約會,還曾接受性向矯正治療。1950年代初期在美國文壇出道的海史密斯,適逢麥卡錫主義盛行,當時同志族群的人權深受其害,海史密斯只能發展地下戀情,同志身份的她逐漸和筆下角色重疊,皆帶有罪惡感並過著雙面生活。(目宿媒體提供/《尋愛小說家:海史密斯》海報)
海史密斯推出第一本小說《火車怪客》後,隨即獲得名導希區考克的青睞,火速被買下版權改編成同名電影。新人作家有此成績,使書商鼓勵她再寫懸疑作品,未料收到下部書稿《鹽的代價》(電影《因為愛你》原著)卻是女同志愛情故事,而且是跳脫慣例的圓滿結局。最終書商拒絕發行,一是發表後恐怕斷送犯罪小說家前途,另一方面則是當時同志文學往往帶有悲劇色彩,因為沒有圓滿結局的先例,出版社不相信她能寫好結尾。後續小說輾轉到其他出版社問世後,證明開放式的結局反倒滿足大眾的喜好,《鹽的代價》出版隔年平裝本銷售近一百萬冊,讀者迴響十分熱烈。紀錄片《尋愛小說家:海史密斯》引用海史密斯歷史訪談影片,她認為這本書長久以來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為「第一次書中人物沒有自殺,而是試著把生命中活出一點什麼。」並承認小說中兩位主角逆轉社會阻撓,攜手共度未來,是她「刻意的」安排,真心希望角色有圓滿結局。(目宿媒體提供/《尋愛小說家:海史密斯》劇照-女同志聖典《鹽的代價》作者_派翠西亞海史密斯(攝於1942年))
《鹽的代價》雖然在讀者中大受好評,後續卻造成海史密斯與母親的關係破裂。由於當時公開出櫃恐帶來危險,為了掩飾真實身份,海史密斯決定使用化名「克萊兒·摩根」(Claire Morgan)出版,還在書中煞有其事地編了假的感謝名單,使假身份看起來更真實。海史密斯從未跟家人透露自己就是《鹽的代價》作者,沒想到父母借住公寓後翻到書籍,母親向牧師告發她秘密書寫同志小說,海史密斯費盡苦心卻付諸流水,讓她深感羞辱,在私人手記中大嘆「哪個笨蛋不懂一個人用化名寫書,就是不想讓大眾知道?」直到小說問世近四十年後,海史密斯才敢公開袒露作者身份,同意《鹽的代價》掛上本名出版。
紀錄片《尋愛小說家:海史密斯》透過大量日記素材、親人和前伴侶的訪談,分析海史密斯在缺乏母愛的環境中長大,遂投入寫作以替代無法擁有的生活。片中描寫母親不僅透露懷她時試圖喝松節油墮胎,當察覺女兒喜歡同性時,冷嘲熱諷地挖苦她「既然愛媽媽,為什麼不打扮得像個女人?」甚至逼迫她嫁給男人。種種恐同行徑使海史密斯無法忍受,最後訴諸法律斷絕母女關係。身旁的親人訪談中,也觀察海史密斯和母親感情疏離,母女不曾出現在同個空間,媽媽亦不主動關心女兒的消息。海史密斯前女友瑪莉珍·米克(Marijane Meaker)深知伴侶有多受傷,對著紀錄片鏡頭痛批「她媽媽是個賤人」,表示海史密斯曾深愛母親,然而這份愛從未獲得回報。
親筆書寫《尋愛小說家:海史密斯》中文片名的歌手鄭宜農,看完片後更感慨「我願世界少幾本偉大的著作,以交換她能來看看現在的世界。」並形容電影充滿著美,呼應著海史密斯私密書寫自制的文字,宛如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