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6日 星期六

城鄉小食農臺博館收成 共享「格外」好滋味

分享
(臺博館培育小小食農親手栽種農作)

【WoWoNews】許多五六年級生的兒時回憶中沒有手機和電腦,課餘的活動就是赤腳在水田抓青蛙、拿網子抓蜻蜓、捕蝴蝶。然而這樣的場景在時代變遷中已經慢慢消失了。國立臺灣博物館連續三年推動「小小神農氏-食農教育計畫」,讓城市裡的小朋友也能與大自然有親密接觸。今日舉辦收成活動,除安排臺東「孩子的書屋」學員與臺北市的小學生進行小小食農城鄉經驗交流,也透過「格外品」享用,讓小朋友從「食」理解「農」,進而珍惜環境資源。

在飲食和農業全球化發展下,工業化的糧食產銷方式造成人類健康、環境及生態等諸多戕害,讓許多已開發國家紛紛意識到食農教育的重要性。臺博館與「台灣好食協會」及「舞春食農工作室」團隊,特別攜手臺北市立大學附設實驗國小學生共同進行小小神農氏計畫,在該館南門園區開闢城市農場,讓學童認養班田,透過彎腰、捲袖、摸泥土、親手種植作物,以及看青蛙、觀察昆蟲等體驗,從農務實作認識食物從餐桌到產地的過程,從中學習如何對環境友善。

本次使用的種苗主要由臺東「孩子的書屋」學員自行所培育,一年前致贈給參與本計畫北部的學員於南門園區種植,今日舉行收成成果分享會,來自城鄉兩地的小小食農齊聚一堂,共同採收自己種植的農作,並進行食農教育經驗分享,學童都非常興奮。

臺博館洪世佑館長以個人經驗為例,小時住在三合院,附近有農地、茶園,家裡養了雞、鴨、鵝、狗、豬等各種動物,和自然環境十分親近,但這樣的場景今日已十分罕見。在接觸世界遺產文化工作時,從花蓮吉哈拉艾文化景觀運用生態工法進行水梯田保育維護生物多樣性的案例,更深刻感受到環境教育的重要。因此希望藉由這個計畫讓我們孩子了解友善耕作的理念,爲我們的下一代留下一個美好的地球。

臺博館表示,近年來,食農教育逐漸獲得重視,許多社會大眾或團體也希望能投入,但多半苦無場地或栽培技術,特別是在臺北市更是一地難求。臺博館南門園區的教學農園未來仍會提供作為食農教育場域,而研發的課程教案,也將提供有需要的學校或單位運用,期望讓國人認識並關心食農議題。



WoWoNews 版權所有 RSS訂閱
Copyright©2008 wowonews.com All Right Reserved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