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圖/(右起)徐榛蔚立法委員、太魯閣族方阿妹耆老、文化部洪孟啟部長、高金素梅立委、高潞‧以用‧巴魕剌立委合影)
【WoWoNews】文化部洪孟啟部長於6、7日親赴臺北市、花蓮縣卓溪鄉及秀林鄉,探視賽德克族及太魯閣族4位文面傳統保存者林智妹、鄭好妹、方阿妹與陳清香女士,以具體行動展現對原住民文面傳統文化的重視;在此之前,洪部長亦於4月19日親赴苗栗,探視另兩位泰雅族文面國寶。洪部長在立法委員高金素梅、高潞‧以用‧巴魕剌、徐榛蔚、文化部文化資產局長施國隆等人陪同下,親自向4位文面耆老表達敬意並致贈慰問金,讚譽「文面」為臺灣原住民族優良美德與美麗的象徵,同時關懷文面傳統的口述影音紀錄製作與耆老的健康照護問題。
「文面」是早期泰雅族、賽德克族、太魯閣族人最重要的文化表徵,具有族群識別、成年標記、以及表彰個人英勇與才能等重要意義。目前臺灣僅存的文面耆老有6位:苗栗縣2位,為泰雅族簡玉英(100歲、大興部落)與柯菊蘭(94歲、梅園部落);花蓮縣4位,為太魯閣族方阿妹(97歲、秀林鄉)、陳清香(98歲、秀林鄉)、鄭好妹(96歲、卓溪鄉)及賽德克族林智妹(95歲、戶籍:卓溪鄉、現與兒子住臺北萬華)。苗栗縣及花蓮縣政府已將「文面傳統」登錄為無形文化資產,同時登錄6位文面耆老為保存者,也是臺灣僅存的文面傳統代表。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自今(105)年度起,與苗栗縣、花蓮縣政府合作推動「文面傳統與文面耆老保存維護計畫」,積極從事文面耆老口述與拍攝記錄,以及紋面耆老的長期照護工作。文資局預定今(105)年11月底出版專書,介紹6位文面耆老的生命故事,展現文面文化的核心價值、美感經驗及其莊嚴的儀式和規範。
在泰雅族、太魯閣族及賽德克族(現代人類學者認為,泰雅族與賽德克族、太魯閣族擁有共同起源)傳統部落文化中,只有體魄強健、具有馘(ㄍㄨㄛˊ)首經驗的男子,以及織布、耕種技術成熟的女子,才能文面;透過文面的洗禮,男女取得婚嫁資格,部落的生命力得以延續。此外,文面更是族人死後通往靈界的祖靈識別標誌。可惜,這個「文面」傳統習俗因日治時期執政當局的明令禁止,被迫走入歷史。